2008中国旅游回眸
    2008-12-31    作者:尹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这是2008年的最后一天。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大环境下的2008中国旅游业,与灾难、感动、低迷、信心等词汇相伴。这其中有多少事情值得我们回味、思考?

考验:由寒而暖的旅游业

  用“喜忧参半”来描述2008年的中国旅游,大概再确切不过了。
  2008年1月中下旬,恰逢每年一度的春节民众迁徙大潮,我国长江中下游到南岭之间出现长时间、大面积、大强度的降雪和冻雨等灾害天气,造成大范围断电事故,公路交通、铁路交通和民航严重受阻,城市生活基本设施受到严重影响。本应红火的春节旅游市场受到影响。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带来重创,前往灾区的旅游受阻,中国旅游业遇到了重大挑战。在经历了2007年旅游业的全面高速发展之后,2008年的中国旅游业开局并不顺利。
  震后的四川,6月16日,迎来了灾后重启的两个首发团,26人的团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四川走出地震的阴霾,也向世界传递“四川依然美丽”的讯息。6月21日,奥运火炬在拉萨顺利传递,6月25日,两名来自瑞典的游客进藏旅游,西藏的入境旅游市场正式恢复,入境旅游按照正常计划进行。随着美国游的启动、期盼已久的台湾游正式开放,中国旅游业渐渐回暖。
  2008年的新年第一天,上午10时50分,CA932航班平稳地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飞机舱门打开,德国伊卡鲁斯旅行社副总裁莱尔夫·琥珀走下舷梯,收到了北京市旅游局工作人员送上的鲜花。莱尔夫率领的德国234名游客成为2008年北京入境的第一批旅游者,也标志着2008年“中国奥运旅游年”正式启动。伴随着“北京奥运、相约中国”的宣传口号,更多的海外旅游者来到北京,走进中国,通过奥运了解北京,了解中国。
  有关奥运,再多的话也不为过。从开幕式上的焰火脚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风采展示到比赛中的一路领先,从赛场内志愿者温暖的笑容到民众“北京欢迎你”的真诚歌声,都在证明,这个国家与它的人民更加执著、开放、充满信心,尽管经历了年初如此多的坎坷。奥运会的举办,留下了“鸟巢”与“水立方”,也带动奥运旅游的升温。8月以后,泰山、庐山、黄山、张家界等名山大川,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刷新了历史纪录,旅游市场迎来了“秋收”季节。

纪念: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变化,东方和西方的碰撞、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古老与现代的融合。当我们回溯这些变化的时候,除却经济上的辉煌成就,最为切身的感受就是,改革开放30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旅游业从无到有,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978年11月30日,50个上海人乘坐一辆公共汽车,“悄悄”前往苏州“散散心”,那时的旅游还是备受批判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直到第二年的9月1日,上海旅行社推出的“国庆游”首次开始报名,上海市才第一次公开提出“旅游”的说法。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旅游”一词,中国百姓完全陌生。直到1985年,国内各城市才相继开始发展旅游业。1999年,“黄金周”的出现使旅游在中国火爆起来,更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休假观念,人们的经济思维也从简单的“积累型”向“积累—消费型”转变。此后,每逢节假日,走出家门、游山玩水,慢慢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94年,我国国内游人均花费为195元;2006年国内游人均花费已上升至447元。
  伴随着交通工具的日益先进,人们将脚步延伸到几百公里、上千公里之外。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境外。1983年11月,广东第一个约40人的赴港旅游团出发,开始了内地居民最早的出境游。1990年10月,中国国家旅游局允许公民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探亲旅游。1997年以来,中国又陆续批准开放8个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目的地国家。2004年9月,欧洲29国开始正式对中国游客开放。到今年8月为止,已开放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达135个国家和地区。从最早的出境游开始,中国人走向世界只用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全球化的浪潮下,距离的概念已经淡化,国际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与此同时,旅游的观念也在不断进步。旅游已不仅仅是观光所能概括的,如今人们更理解了旅游的真正目的在于享受和放松,深度游、自助游、“驴友”等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而立之年的中国旅游业,正不断走向成熟。

责任:成为助推全球旅游业的动力

  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启程,前往探寻东方世界,并于1275年5月第一次到达元朝上都。此后的17年间,马可波罗一直在元朝政府供职。20多年后,回到家乡的他完成了《马可波罗游记》。作为第一部全面、深入介绍中国的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认识中国历程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对于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彼时的西方人更多的是陌生与惊奇。
  7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和西方世界一起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当世界的镜头再度对准中国,这里的人民显得自信而淡定。2008年,金融海啸迅速从西半球传导到全世界,“寒冷”成为人们说的最多的一个词。与此同时,英国诗人雪莱再度成为人们怀念的对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世界旅游业将这“春天”的希望投射在中国身上。
  如今的中国成为公认的最有潜力的国家,无论是外汇、民间储蓄,还是企业储蓄和并购资本实力,都令世界关注。近年来,有近百万外国人长住中国,每年出入中国的外国人达5000万人次。今年8月,北京城接待了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奥运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中国人把脚步迈向全世界的同时,也通过旅游把自己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2007年,我国国际国内旅游业总收入达15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旅游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15年,中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将达到1亿人次,国内旅游将达到28亿人次,人均出游2次,出境旅游将达到1亿人次,三大市场游客总量达30亿人次左右。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国及第四大客源国。
  11月下旬的上海,2008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如期举行。古老而现代的黄浦江畔迎来了106个国家和地区的4112家旅游单位、1200余名海外买家前来参展,规模空前。金融风暴下的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成功担负起了桥梁的作用,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搭建起交流与交易的平台,共同出手应对危机。4天的交易会,签订组团人数近86万人次,签订合同2.6万余份,意向组团近1.8万个。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成为助推全球旅游业的动力,让世界惊喜。

  相关稿件
· 节假日扎堆 明年旅游业“危”中有“机” 2008-12-30
· 2008年的中国旅游业:怎一个“熬”字了得 2008-12-22
· 中国旅游业期待开启国内市场“暖春” 2008-12-17
·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旅游业当先锋 2008-11-28
· 我国旅游业将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2008-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