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环境中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对我国的影响逐步显现。扩大内需,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成为当务之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灵活谨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消费、投资等政策措施,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当前,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为“扩内需,保增长”而勤奋工作,请看本报记者采访的相关报道。 ——编者
随着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寒冬”气息向全球弥散,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格外耐人寻味。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今年前三季GDP增长9.9%,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同比下降8.9个百分点。由于金融海啸正往实体经济蔓延,外需持续减弱,出口减速之势短期难以逆转,这对高度依赖外部经济的中国是一个挑战。扩大内需,迫在眉睫。但面临严峻的大环境,内需怎样发力?落点与重心何在?政策上还有多少余地?
投资:保持合理强度,让大家有活干,有钱挣
扩大内需包括两大块:增加投资和促进消费。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认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但中国目前还应更多关注投资,尤其是公共投资。近几年,针对投资增长过快等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国家采取一系列宏调政策,投资与消费增幅差距不断缩小,但这并不等于不要合理的投资规模。从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和我国发展阶段看,投资仍应是保增长的重要动力。 前三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尽管维持较高水平,但主要依靠在建项目的投资增长,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乏力,如纺织投资已回落至10年均值以下。工业生产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加速下滑,前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幅为19.4%,同比回落17.6%。长三角、珠三角等核心经济区域的投资与商贸活动降温,企业新增信贷需求下降。因房地产等行业投资明显趋缓,未来固定资产投资回落的压力依然较大。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认为,投资的稳定增长,是保证经济不出现大波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应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快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抓紧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合理投资强度,本身就体现了“有保有压”的调控方向。 去年我国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0.9%,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投资可直接让人们“有活干,有钱挣”,从根本上刺激内需。中国社科院世经所所长余永定指出,通过加大政府投资来扩大内需是可行的,但要避免新一轮盲目扩张和资源浪费。除了京沪高铁、大城市地铁、核电等,投资重心还应放在扩大消费和改善结构上,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的投资、关系民生的投资、服务业的投资,比如多建老人院、托儿所、医院、学校、社区商业流通及便民设施等,这会增加消费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黄海提出,目前企业投资后劲不足,要给相关政策“松绑”,特别是对承载了绝大多数就业的中小企业,从信贷、财政上多支持,包括减税,激发企业的投资活力。据测算,若将增值税全面转型等税收措施累积,可带动2000亿—3000亿元以上的资金规模,这些资金再借投资乘数效应,会强劲刺激需求。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今后应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领域的限制,充分发挥民企拉动投资需求的能量。
消费:重在改善民生,根本是增收入、稳预期
扩大内需,落点还在于扩大消费这一最终需求。 近几年,我国消费不足状况有所改观,去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首超投资,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增幅约为14%,为改革开放30年来最高,三大需求趋于协调。我国人均GDP超过2400美元,按国际通行说法,这正是消费水平快速成长的黄金期,进一步扩大消费似乎完全可能。 但就消费率而言,我国仍不高,2007年最终消费率仅为49%,低于世界61%的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线。城乡社保体系不健全、居民收入预期不确定,决定了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局限性。政府应把握时机,利用更多的财力做几件大事。 拉动消费,根子在提高收入。杨宜勇认为,必须切实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升消费能力,并壮大中等收入者队伍。不少专家提出,应尽快建立与CPI挂钩的工资增长机制,实施已定的年内公务员提薪政策,释放扩大消费的信号;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对低收入居民可考虑发放消费券补贴,让低保户、领取失业救济等低收入群体得实惠。眼下股市低迷,需出台一揽子刺激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的举措,提振信心,稳定居民对财产性收入的长期预期。 另外,“改革不到家,挣钱也不花”,人们的后顾之忧,要下大力气消除。李稻葵说,政府应更多承担起改善民生的责任,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健全社保体系,解决最紧迫的养老、医疗、失业几大保障问题。比如,运用部分财政资金充实养老金账户,加紧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 专家认为,现在居民储蓄高达20万亿元,收入增量有限而购买力存量巨大,亟须多管齐下化解存量,提高消费倾向,让大家敢花钱、愿花钱。同时,进一步放松对服务业的管制,拓展旅游、文化、休闲、体育健身等服务性消费,鼓励汽车合理消费,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加强消费安全监管,扩大部分消费品进口等。 专家指出,提高收入,完善社保,会增加企业成本和财政支出压力,近期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入增速下降,拉动消费须处理好相应关系,找到平衡点。但总的讲,扩大内需是治本之策,该投的钱绝不能省。
农村需求:政策余地大,加快城镇化,财力多倾斜
扩大内需,重中之重、难上之难是撬动广大农村市场。 黄海说,中国最应启动内需的就是农村。占全国人口2/3以上的8亿多农民,只消费了全国1/3商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民的近4倍,农民的消费意愿最强但消费能力最弱。据统计,全国农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除摩托车外,大多不到城里人的50%。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新一轮土地改革也拉开大幕,这是开拓农村消费的良机。在本次金融风暴中,我国农村基本未受大的影响,显示出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和诱人前景。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这对激活农村消费是个大利好,去年农民纯收入平均4140元,助农增收的政策余地非常大,关键在落实,包括加大支农补贴、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谢扬说,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据测算,城市化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意味着有1500万农村人口进城,创造可观的需求,推动农村消费升级。 农村薄弱环节最多,财政要多倾斜。农村的基础设施、流通网络等建设急需大量投资,这将有力拉动内需。农村教育、医疗、减负方面也需要财政的强劲支持。只有农民即期消费活跃了,中国经济这盘棋才真正走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