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承保门槛提高了,决不再是去年有车就保的状况了。”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的某产险公司业务员王先生指着电脑上几笔被公司核保部“枪毙”的“准业务”,无奈地说。 王先生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司为了达到今年车险“扭亏为盈”的目标,提高了车险的承保门槛。
由规模向效益转变
车险业务一直是产险公司的大头,直接决定着产险公司的盈利状况,但是由于车险本身的高风险和高赔付,以及存在的恶性竞争,沪上车险行业已经连续多年处于亏损状态。如何在今年实现“扭亏为盈”,正成为沪上产险公司面临的头等大事。 上海某产险公司业务员阎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公司的要求,今年的目标就是实现盈利,这是公司的‘死命令’,所以对于一些风险预期较大的业务,就算保费收入很高,我们也是不做的。”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则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近期的业务快报。在这份快报上,记者发现,相对于净保费和同比增长率,各支公司的满期保费赔付率、满期保费综合成本率等赔付成本指标则是用红色加粗字体标出。 对此,该负责人表示,以前我们只重视各支公司的保费收入多少,并据此考核各支公司的绩效,但是今年为了实现盈利目标,我们更加重视业务质量相关指标,比如满期保费综合成本率、自留保费综合成本率等指标。“我们宁愿牺牲一部分保费,也要确保业务质量”。
扭亏关键是“做强”
对于沪上险企的经营转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表示,“这是一个好现象,这反映了保险向理性经营的回归。” 庹国柱指出,保监会曾提出保险业要“做强做大”,但是具体操作时,不少保险公司只注重做大,一味追求规模,而完全忽视了做强,忽视了效益,导致部分险种全行业亏损,最终削弱了保险公司自身的竞争力。 “产险公司扭亏为盈的核心是回归理性经营,遏制恶性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庹国柱表示。 沪上部分保险专业人士则表示,要想实现车险乃至整个产险行业的扭亏为盈,各保险公司应尽量避免价格战,实现差异化竞争,着重提高车险服务意识。“另外,则是要理顺和保险代理机构和汽车维修两大领域的关系,严控风险,实现车险规模和效益的统一,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