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2-11 作者:来洁 张剑鸣 来源:经济日报 |
|
|
贵阳这座森林之城,欣欣绿意在每一处角落里流淌着。 道路两旁绵延不绝的树木,仿佛蹁跹起舞的翠色飘带,跳跃着为贵阳注入勃勃生机。城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锥形小丘陵,正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也无不被涂上茵茵绿色,层层山峦,重重叠翠,展露着特有的美丽。清新爽朗的空气从山林树木间悄然散发出来,沁人心脾。 目前,贵阳以森林覆盖率41.08%成为世界上喀斯特地区植被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中心城市。把贵阳包围在绿色中的两条环城林带绵延起伏70多公里,最宽处达7公里,总面积145.6万亩,“城市大氧吧”功能十分显著。据统计,每1公顷森林1年可吸收尘埃330吨至900吨,是绝好的天然吸尘器;1个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公斤,是净化空气的能手;1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005公斤,释放氧气735公斤,足够975人全天呼吸之需。1公顷林带比无林地可多蓄水300吨,相当于一座地下小水库。2008年,贵阳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天数的比例达到了94.81%。 “让城市拥抱森林,让森林走进城市”的环保理念是贵阳在城市生态建设中不懈的坚持。贵阳的环城林带由第一环城林带和第二环城林带组成,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独一无二。一环带全长70公里,把黔灵公园、森林公园、南郊公园、花溪公园等主题公园以及市内山林有机连成一体。二环带长304公里,宽5公里至13公里,共植香樟、竹类、樱花、紫薇等68个树种计1090万株,森林总面积132万亩。近3年来,贵阳市投入森林绿化建设的资金达2.94亿元。环城林带乔木、灌木、绿草、藤类、竹类齐备,观花、观果、观叶、观形植物配置合理,形成了季相变化丰富的绿色长廊和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绿色的生态带来了绿色的财富。旅游业是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取得了高速发展。2007年全年贵阳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37万人次,总收入120亿元,增长41.9%,增幅首次超过一、二产业。旅游带来的丰厚收入让贵阳人看到了生态优势的吸引力。 2008年,贵阳打出“爽爽的贵阳,避暑的天堂”的旅游品牌,以避暑季的模式,进一步将避暑经济做大做强。仅5月至9月,贵阳市就接待海内外游客1554.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6.6亿元,同比增长54.7%。2008年全年,贵阳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25.85万人次,同比增长12.89%;实现旅游总收入187.29亿元,同比增长50.97%。生态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贵阳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引擎。贵阳市决定,用5年的时间,将“贵阳避暑季”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全面推介“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形象品牌。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就是第三产业要达到较高比例,稳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同时三次产业都要向生态化方向发展。”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说。 在构建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中,贵阳把发展第三产业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旅游、文化、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都是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