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面临新“烦恼” 又到转型机遇期
    2009-02-05    作者:谢卫群    来源:人民日报

  10多年前,上海率先开始产业结构转型,为发展赢得了空间。走过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撑经济的阶段,上海有更充足的底气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但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上海经济发展又面临新的“烦恼”。山重水复间,上海正酝酿着新的转机。

  前一段,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晓渡重点在一个地方调查:上海火车站。他不时向返乡农民工打听:“你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还好,他们大多是在上海中转,很少出自上海的企业。”他说。
  看来,关厂停工的现象尚未在上海大面积出现。
  这一判断,在上海改革开放的前沿——浦东新区再次得到证实。“企业生产产能放空,乃至关厂停工的现象在浦东新区没有出现。”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这样介绍。

上海的庆幸:曾经的调整为现在赢得了先机

  大量农民工的集聚与流动,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关,而上海早已走过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撑经济的阶段。“如今的上海,已是全国的贸易中心,但是,却基本不以加工出口贸易品为主,加工贸易企业所占的比例很小。”徐麟说。
  上海人今天的看似轻松,是十几年前“壮士断腕”的壮烈换来的。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调整改造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产业战略,坚持了几十年的“二、三、一”产业发展序列,被调整为“三、二、一”序列。在推进第二产业发展时,更加注意培育汽车、IT、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并逐步取代纺织等传统产业的支柱地位。
  此时,上海经受的压力是空前的:上千家企业战略性“大撤退”,150万工人下岗或换岗……几乎每户职工家庭都承受了调整的冲击波。
  曾经的痛苦调整却为今天赢得了先机。至今,上海的第二产业还大规模存在,但水平与质量上了一个层次。纺织业由当年的粗放型转而成为精致型的都市工业;汽车工业、信息产业相继崛起,并成为上海经济的新支柱。与此同时,“上海制造”开始向“上海智造”过渡。以漕河泾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代表的现代工业集聚区里,新型制造业企业、研发集团和中心不断涌现,成为第二产业的新生力量。
  在调整第二产业的同时,上海第三产业快速崛起。这一过程,不仅消化了百余万下岗工人,更重要的是使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提升。据上海市统计局初步测算,2008年,上海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0.8∶45.5∶53.7,由当年的二产独大,转化为三产、二产双轮滚动发展的格局。
  由于不断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上海城市定位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性工业基地,成功转型为开放型、国际化、服务功能齐备的经济中心城市。

上海的“烦恼”:增长与转型受到双重挤压

  不过,上海有自己的“烦恼”。这些“烦恼”其他地区还不曾遇到过。
  在经历了十多年两位数增长之后,上海遭遇了增长新难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上海经济增速放缓,据上海市统计局初步测算,2008年生产总值达13698.15亿元,同比增长9.7%,是17年以来GDP增幅首次低于10%。
  投资是上海经济的引擎之一。但是,在去年前三季,上海在工业、房地产、基础设施三大固定投资领域,已有工业、房地产出现投资下降趋势。
  拉动投资,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大规模地扩大工业项目投资。但是,迎面又碰到新的难题:如何与既定的产业结构目标相一致?“上海的经济结构与外地不同,已过了重工业时代,进入了后工业时代,难以靠扩大二产来拉动增长。”浦发银行副行长刘信义说。
  不仅如此,上海还面临更大的“烦恼”:在实体经济受全球需求下降影响出现下调的情况下,正在兴起的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服务经济也遭受重创。证券市场是上海虚拟经济的代表,但是随着股市交易量的缩减,印花税收入大幅下降,这直接影响了GDP及财政收入的增长。
  同时,由于实体经济的走低,港口、运输等功能服务型产业也出现萎缩。
  一方面,上海要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一方面却遭遇外部环境的严重挤压,上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双面夹击,上海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难度正在加大。

上海的机遇:能否学习香港经验,迎来再次腾飞

  困难虽大,但山重水复间却酝酿着新的转机。
  有一些事实值得关注:尽管实体经济走低,但是,中国最大的产权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总交易额却依然高攀逾1000亿元,保持与去年相同水平,表明企业的购并仍很活跃,企业有调整的冲动。
  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去年12月,上海派出庞大的代表团赴欧洲、美国、加拿大招聘金融精英。提供岗位170个,报名数千人,收到的简历重达150公斤。人称“华尔街人才大抄底”。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认为:随着经济环境日趋严峻,一批早已列入调整规划的产业可能出现严重困难,这为实施产业调整创造了良机,也为企业并购带来了新的机会。
  危机让上海金融市场的完善也有了新的可能。作为中国期货的主要市场,上海由此看到了可能的增长点。“在期货领域,特别是金融期货领域,我们还没起步。这应该成为一个起点。”金融专家如是说。
  与此同时,随着人民币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大力开展人民币结算业务,重点发展人民币清算中心,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机会。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范永进谈道,“金融危机为我们提供了机遇。如果政策支持,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或许能成为又一个突破口。”
  种种迹象表明,正像十多年前一样,今天的上海,又到了重要的转型期。
  上海市市长韩正日前在全市经济团体联合会主席团会上说:“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大背景下,我们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必须把当前各种应对措施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上海市的主要领导人在困难时刻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又一次清晰描述。
  “现时的上海,与当年的香港很像。80年代初,由于深圳的开放,香港的诸多制造业转移到内地,也正是因为这一产业的调整与转移,让香港腾出空间来发展金融、航运等服务业,香港经济因此迎来腾飞,上海也到了放手和调整的时候。”花旗中国公司负责人分析,“有的时候,放手了才会有更大的空间。如果上海的一些制造产业再次调整转移,而让更多的增值服务以及‘大脑’留下来,上海将迎来再次腾飞。”

  相关稿件
· 调查显示:上海市家电销售出现“小阳春” 2009-02-05
· 上海金融产业基金管理公司获发改委批准组建 2009-02-05
· 上海房地产市场量跌价升 “抄底”意愿增强 2009-02-05
· 上海疾控部门提醒: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2009-02-04
· 安徽安凯汽车公司纯电动豪华客车亮相上海 2009-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