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风暴:撕开投资银行家们的"丑陋嘴脸"
    2008-11-04    樊跃如    来源:中信出版社
  投资银行家,一个令无数人向往和羡慕的职业。过去几年,在全美各大名校(尤其是商学院)里的学生,给我的感觉就是,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MBA还是博士生,都充满期待地想象着自己离开校园的第一份工作能成为一名投资银行家。
  那么,作为一份职业,投资银行家的吸引力究竟在哪里呢?有人说,投资银行家的收入具有最大的吸引力。以MBA毕业生为例,第一年(做投资银行中的经理)的年薪就能赶上美国现任总统(40万美元),往后再混些年做到高级投资银行家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的年薪不在话下。也有人说当投资银行家是因为这份工作既令人兴奋又富有挑战性。投资银行家参与企业的重组上市,动辄在全球融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成为大众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还有人说投资银行家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有机会接触到社会的精英——从企业大亨到社会名流,因此这份人生阅历是丰富多彩的。
  然而,近来的肆虐全球的金融风暴却把投资银行家的“美丽画皮”扒得一干二净。我有幸读到了《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中文版)一书,看到了那一张张“美丽画皮”下的“吃人嘴脸”。
  该书作者乔纳森?尼先生是一位半路出家入门的投资银行家,有着在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10年工作经历,他从自己半路出家入门当投资银行家的观察、思索入手,给我们揭开了华尔街10年中变迁的内幕。其文笔诙谐,视角独特,没有投资银行切身经历的人是无法写出来的。书中既描写了投资银行家的基本工作——“拼取”项目、炮制“建议书”、杜撰估值模型、推销并购理由,又揭示了投资银行内部的结构、文化、升迁之道乃至投资银行高层的政治争斗。作者以其亲身经历展示出投资银行家的职业生涯、投资银行之间的竞争,以及投资银行正从传统的中介机构逐步演变成直接投资人的过程。作者的笔触尖锐深刻,但却以一种华尔街肥皂剧的形式表达出来,读起来轻松而又回味无穷。
  作者认为,当投资银行家的价值在于是否能提出高质量的建议和是否有有稳定的能长期提供服务机会的客户。然而,在具有资本优势的商业银行用贷款作为诱饵来蚕食投资银行家长期覆盖的客户的情况下,投资银行在长期客户失去昔日的忠诚度时不得不放弃“绅士”风度,有一单做一单,追求短期的收入。另外,在金融创新方面,金融衍生品越搞越复杂,监管又没跟上,对短期利益的贪婪追逐使得包括投资银行在内的各种中介机构失去了自制力。投资银行家变得更加势利,更加见风使舵,更加不在乎是否真正提出高质量的建议。投资银行的主要财富就是有一批投资银行家,可是当有些投资银行家以客户利益和投资银行自身利益为代价大发横财的时候,还能指望这些投资银行稳如泰山吗?
  投资银行家本来是具有正直品格的为企业家所信赖的顾问,而现在却成了“吃人”了还办不好“人事”一群高级废物点心,这一现状极大地破坏了民众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君不见,3日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在国会通过后纽约股市还是连续下跌一星期(黑色一星期)。其中原因很简单,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的核心,就是双管齐下,一为金融机构“止血”;二通过“止血”恢复金融市场信心。“止血”能恢复金融市场信心吗?恐怕很难,好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试想,去了蛇毒,吃几个荷包蛋养好身体以后就不怕蛇了吗?还得从金融机构内部下手,在制度层面上规范从业人员尤其是投资银行家们的职业操守。形成以追求卓越的公司文化和为客户服务为主流的职业精神。
  无论年轻人对投资银行家的职业多么憧憬,无论投资银行家们对自己的职业多么自以为是,事实上,有两点是清楚的:第一,社会大众对投资银行家究竟在干什么所知甚少;第二,投资银行家中的大多数人对他们这份职业的角色的历史演变所知甚少。正是基于这两点事实(或者说判断)本书确实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它生动地告诉社会大众投资银行家们究竟在干什么,同时,也让投资银行家知道传统的投资银行家与当今的投资银行家有多大的本质差别。从这一意义说,这本书无论是对憧憬投资银行职业的年轻学子,还是对已经衣冠楚楚忙于交易项目的投资银行家,乃至在更大范围内对华尔街、对金融现象抱有兴趣的广泛社会人士,都具有很大的阅读价值。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