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代表、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透露,经过一年多的工作,现在已制定出一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他还表示,最近将就医改总体方案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使“总体方案能够更加完善,更加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10月19日《新京报》)
医改方案最早将于今年年底出台,将拿到明年“两会”上讨论。新的医改方案最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对医改提三个建议。
第一、医疗新体制要倡导节约意识,避免浪费。当前的一种不良趋向在于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上。体现在以下方面,许多公立大医院争相购置大型昂贵先进医疗设备、过于依赖高尖端新药的使用、进行过度的医疗……这种逐渐蔓延开来的奢华风气,这种盲目追求“档次”的行为,其成本自然会转嫁到广大民众身上,加大了群众看病的负担。
第二、要有建设质优价廉医疗服务的卫生规划。当前民众看病难、看病贵,原因不只是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更为关键的是当前实在太缺少能真正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其实也正如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所言,中国没有免费医疗制。可以说,当前中国7亿多农民、1.4亿农民工的医疗问题才是最主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医疗难题就解决了大半。具体而言,需要卫生部门建设更多真正意义上的非营利性公立医疗机构,去推广这种社会需求极其广泛的廉价医疗、非营利性医疗服务。
第三、政府应通过体制改革,负担起公立医生的收入。正如一位医生直言:“假如有一天医院不用再为了创收而对病人实行‘过度医疗’,看病贵的问题就可以真正解决了。”我看这话说得很贴切。自1983年政府取消了对医院的全额拨款之后,医生的创收实际上就和医院的效益、自身的收入挂钩起来。直白一点来说,就是医生必须用自己手中的笔,通过处方和医嘱的形式,为自己发工资、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在这种经济挂钩的现实之下,医院回归公益性、医生不逐利都是很难实现的。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政府的财政投入不足,医院的定位模糊化,过于市场化。而今,政府既然许诺要逐渐增加对医疗的投入,可增加的投入应该投在哪里呢?笔者建议,一部分应投在公立医院的医生身上,“供养”起一部分医生。但一个现实是,我国公立医院数量太多,公立医院的资源占到全国的96%。而正因为我国公立医院数量太多,政府投入太少,医院才必须依靠创收来维持运转。政府应当考虑精简公立医院数量,并完全负担起公立医生的收入,使之薪酬合理化,不与经济因素挂钩,回归公益性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则需要配置更灵活的市场机制,让其他非公有医疗机构及个人得到更自由的经营。这种计划和市场的结合或许才能建设起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市场。否则,片面强调公益性或自由竞争都是无法解决中国特殊国情的医疗问题。
新医改是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医疗体制改革,卫生部将就医改总体方案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这种开放的心态和广纳民智的姿态都是值得肯定的。医改的实质就是平衡和协调政府、医疗机构、患者的关系,让公众的利益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这个链条来看,只要抓准医疗机构这个中间链的改革,医改新方案才真正值得民众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