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令世界震撼,然而在美妙绝伦的背后又有怎样精彩的幕后故事呢?
昨日下午,张艺谋及其主创团队成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为晨报读者揭开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揭秘一
张艺谋也和大家“吵架”
张艺谋:只要吵起来,干脆我俩就扔下电话不说了。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作团队人员众多,这样一支大腕组成的优秀团队自然少不了一些技术层面的“磕磕绊绊”。 对此,张艺谋也不避讳,“因为大家想法很多,但有的时候不得不放弃一些想法,因为太复杂。作为总导演,一些想法我必须坚持,因此也会和团队其他成员有‘冲突’,比如我和陈其刚(开幕式音乐总监)只要吵起来,干脆我俩就扔下电话不说了。不过我始终认为,我们的团队绝对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团队,大家有些想法的碰撞完全是建立在信任和一个共同目标的基础上。” 说起团队的磨合,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刚表示:“在这里面没有拉帮结派,任人唯亲,包括对一些朋友,如果你做得好,符合我们的创意,我们就采纳。如果你做得不好,你是谁都没用。我觉得这一点在我们这个团队,实际上是起着关键的作用。”
揭秘二
许海峰主动让李宁点火
张艺谋:许海峰看了点火方式后就跟李宁说:“这活儿是你的了。” 李宁缘何成为最后的主火炬手?在昨天的采访中,张艺谋透露了一个秘密:许海峰是主动退出竞争的。 张艺谋介绍,“选这个火炬手,首先,不能选现役的运动员。因为现役的运动员要以这次赛事为主,他要进行长期的训练,耽误他的时间,万一在训练中有什么不慎,扭伤、拉伤了,就不好了。因此,我们把目光放在了退役的奥运冠军上。总局给推选了两个人,一个是李宁,一个是许海峰。不过许海峰来看了点火方式后就跟李宁说:‘这活儿是你的了。’毕竟这个点火方式很耗费体力,而且也需要形体的控制力,综合多种因素,最终我们选定李宁作为最后的主火炬手!后来国家体育总局推荐了第二位备选人,熊倪。他一直全程跟着李宁做陪练,这就是B角所承担的无私奉献。” 张艺谋还特意说了一个细节,“为了确保点火万无一失,体育场上面有两组轨道,一组电动,一组手动,一旦电动出问题就用人推着。”
揭秘三
小纰漏差点儿让林浩进不来
张艺谋:林浩没进来,给我急的,后来我就命令副导演拉也要拉进来。 来自四川灾区的孩子林浩参加开幕式是出于什么考虑? 张艺谋对此表示,四川地震发生后,我们开幕式团队的所有人员都非常关心,当时大家都觉得要把抗震救灾的信息和这样一个点用在开幕式上。 “林浩是四川当地推荐的,当时推荐了好几位小英雄,我们选了他。因为他很小、很可爱。我们觉得他这个小个儿和姚明那个大个儿在一起,是一个巨人和我们的未来在一起,特别有意思。”张艺谋说。 说起林浩,张艺谋还透露了一个秘密。“开幕式上有一个小小的意外,因一个小细节没有沟通好,出了一个纰漏,林浩差一点儿就进不来了。因为有一个规定,出场仪式时是运动员的上场,突然来了一个小孩,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做什么的,领队也不让他进,姚明刚开始走的时候,林浩没进来,给我急的,后来我就命令副导演,你上去吧,拉也要拉进来。耽误了七八秒钟,后来给林浩拉进来跟姚明在一起。” 张艺谋说,他觉得让林浩参加开幕式非常人性化,“我觉得会给我们的开幕式增加非常好的一笔,他使我们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强大的延展性、生命力得到一个最直观的体现,我相信很多外国朋友也非常喜欢这一笔。”
揭秘四
蓝色地球做了两个
张艺谋:58名演员都是武校学生,为呈现几分钟练了一年多。 对于彩排次数最多的项目,张艺谋表示是蓝色地球上58名演员的演出环节。 张艺谋说:“为了演好这个环节,我们同样的地球做了两个,一个在开幕式上大家看到了,还有一个是在郊区的一个排练场,早就立起来了。这些演员都是武校的学生,有一定的身体基础。他们做这种悬吊的排练,有九道轨,每个角度都不同、每个人站的位置都不同,他们从悬挂的基础角度开始到最后,整整练了一年多的时间,虽然当时呈现给全世界的只有几分钟,但已经非常精彩。” 来自解放军空政歌舞团的舞蹈编导赵洪武是“地球”这个节目的分场导演。赵洪武回忆:当时从宋江武校、塔沟武校、莱州中华武校找来了400名武术高手。2007年8月15日,在接受了长达一个月的舞蹈训练后,小伙子们被一条固定在腰间的钢绳与轨道的滑车连接,身体悬在空中几乎与地面是平行的。20岁的李华飞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走上这条轨道的情景,“当时连站都站不稳,一站上去身体就往下滑,更别说走了。” 演员们从一站上轨道就不知所措、1分钟就开始呕吐,到后来坚持到3分钟、5分钟、10分钟。在随后的排练和试验过程中,演员人数从400人只剩下了58人。 这个表演项目由英国著名舞美设计师马克·菲舍设计,这也是至今为止全球最大体积的立体圆形舞台。
揭秘五
点火“意外”把团队吓够戗
张艺谋:因为气压和风,有那么几秒钟好像觉得要灭了,我当时脑袋“嗡”的一下就大了……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作为总导演,最满意的环节是哪个?最提心吊胆的环节是哪个? 对于记者的提问,张艺谋一一作答,“我觉得不能说最满意,因为很多环节我都觉得非常满意。我举一个例子,一开始那个小女孩唱《歌唱祖国》,每一次的排练,我到那儿都很感动,很由衷的。我们团队很多很多人,一个很简单的设计,我们都很感动。” “最担心的,当然是点火了。因为点火排练跟所有的影像合成在一起做的只有两次,不像其他的排练可能做了200次,它只做两次,当晚是第3次,事不过三,真的是一切很顺利。李宁拿着火炬上升的时候,因为气压和风,有那么几秒钟好像觉得要灭了,当时给我们吓坏了,因为当时排练的时候,有那么一次经历。我当时脑袋‘嗡’的一下就大了,我想,这灭了问题就大了。好在跟排练一样,它没有灭,只是暂时的一个视觉误差现象。”
揭秘六
艺术长卷可能会被拍卖
张艺谋:那幅画是无价之宝,“没有任何可能性使全世界204个国家和地区集合起来帮你做这件事情。 针对贯穿整个开幕式的长卷是否能保留的问题,张艺谋肯定地说:“那幅画一定会保留!这幅画是我们导演组、整个团队的得意之笔,由一开始文艺表演,古代的演员画出山川日月,现代的孩子染成绿色、蓝色和笑脸,还有10000多个脚印,斑斓的彩虹和大地,构成一个简洁、明快、直观的作品,这是全世界最大的行为艺术,在前28届奥运会没有出现过。而且它是在直观上使‘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得到最简单易懂的体现,这幅画肯定会保留。” 张艺谋认为那幅画是无价之宝,“没有任何可能性使全世界204个国家和地区,最优秀的年轻人集合起来帮你做这件事情,哪怕帮你踩脚印,谁有那么大的本事。所以,这幅作品会留下来,我觉得是两个出路,我自己的设想,一个是搁在奥林匹克博物馆,要不然就是拍卖,拍出特别好的价钱,给北京奥组委作贡献。” 关于开幕式那幅长卷的名字,张艺谋笑着说,“还真没给这画起名字。如果要叫,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因为它是和世界的运动员在一起共同完成的,所以叫‘我们共同的家园’。”
揭秘七
照顾老外 简化“和”字
张艺谋:最初考虑是五种“和”,一开始是甲骨文,然后是大篆、小篆等,一直到现代的“和”字。 在开幕式上的一个环节中是用三种字体写出“和”字,那么,为什么用三种字体写出这个“和”字呢? 对于这个问题,张艺谋给出解释,“这个环节我们是想表现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最初考虑是五种‘和’,一开始是甲骨文,然后是大篆、小篆等等,一直选择了五种到现代的‘和’字,删繁就简,我们怕把外国朋友弄糊涂了,后来就选择了三种简单的,表现了一下汉字的进化和演变过程。不过就是这三个字的时间也相隔好几千年。”
揭秘八
凤凰点火方案因技术放弃
张艺谋:第一因为横向钢丝特别多,避不开;第二因为不能把灯全部关掉,也不能把图像都关掉…… 点火方案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张艺谋团队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就把点火方式和鸟巢定盖内沿联系在了一起,他们把这条内沿称作碗边。 据央视报道,最初的方案叫做“飘带”,是最后一名火炬手将“碗边”垂下的跑道点燃,而火炬塔就是碗边的延伸。 后来跑道演化成卷轴,而卷轴方案也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仍然是由碗边与跑道联结的纽带,与最初的跑道方案一脉相承。2008年4月2日,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28天的时候,方案向国际奥委会汇报,张艺谋当时介绍,“在整个火炬出现的时候,我们用这样一个卷起来的方式,还有另一个理念,就是中国的一幅古老的长卷画,而这个长卷画的理念也是我们手持火炬的设计基本理念。” 画面一出现,国际奥委会的官员就频频点头:前面是画卷在打开,运动员沿着打开的画卷奔跑,后面是所有从希腊点燃开始起的所有火炬传递的画面,我们计划把两万多名火炬手———全世界最多的火炬手一人不落全部展现出来…… 但由卷轴和跑道连接的方案,由于实施起来体量太大被放弃,没有向国际奥委会陈述。然而汇报的时候方案当中还是有一个环节是最终我们没有看到的: 凤凰开始飞翔,飞过运动员,飞过来之后侧转身体,用嘴轻轻衔起运动员手中火炬的火种,把大屏幕上的凤凰活动影像和真的火炬做了一个高度一致的咬合,通过导火索引向主火炬,凤凰带着这个火种开始向火炬飞,然后它沿着火炬旋转上升燃烧,它一直旋转上去就点燃了火炬,火炬燃烧,凤凰就飞到了空中。 这个方案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认可。尽管国际奥委会表示认可,但是凤凰还是没有在8月8日出现在鸟巢里,是什么让这个方案搁浅的呢? 两个技术问题:一个横向全部是钢丝,灯把凤凰影像打到上面的时候,因为横向钢丝特别多,十几道钢丝重叠,避不开;第二火炬做出来后,现场测试来看,影像打在上面,环境比较脆弱,必须把灯全部关掉,影像打在上面才能有一定的效果。否则在有环境灯的时候效果很弱。因为不能把灯全部关掉,也不能把图像都关掉,再加上火炬还冒着火,所以凤凰衔火种点火炬塔的方案最后只好放弃了。
揭秘九
消防水枪浇不灭主火炬
火炬项目副总指挥:火炬借鉴神舟飞船的验证方法……具备抗相当于10级风力的能力。 北京奥运会密级度最高的主火炬终于点燃,奥运开幕式火炬项目副总指挥、燃气集团调度中心主任许彤揭开了主火炬研发的幕后故事。 据《京华时报》报道,2007年10月,主火炬开始设计,借鉴神舟飞船的验证方法,将主火炬请进大型风洞,做一做“吹风”试验,主火炬的驱动系统设计也使用了航天技术,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调整设备运行方向、速度,运行控制误差不到2毫米,精确度万分之二。 据许彤介绍,北京奥运主会场主火炬的火焰高8米,宽4米。火炬造型呈螺旋上升状,决定其形状、色彩的密钥在于火炬燃烧器,它由数百个燃烧孔排成排、编成组,对火焰燃烧实施分段控制与调节,并形成1.6米高度差的立体造型,这和以往火炬的燃烧器呈平面盘状有很大差异,既集中了火力,使火焰形状完整连贯,又增强了观赏性。 据了解,点燃的火炬经受住了六组消防高压水枪制造出的“人工降雨”环境的考验,保证了火炬在每小时降水80毫米的暴雨天气下仍然正常燃烧,并在燃烧系统内加装了专门的防风装置,具备抗相当于10级风力的能力。主火炬同时采取了一系列防雷技术,可防雷击,且能“熄火无噪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