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的沸沸扬扬的中国菜名翻译最终有了定论,“以音译为主”成为定案。 奥运将近,北京为办好奥运、为与世界接轨,已做了很多努力,从奥运场馆到道路改造,硬件上投入巨大。但对于类似菜名之类的“小问题”,居然事到临头才想起应对,由此看来,与国际接轨,办好奥运很多“软性环节”也不容忽视。 “软遗憾”可能形成“软隐患”。6月11日,北京地铁因施工临时封闭了北京站进出站大厅,但由于事先通知不到位,导致许多去北京站的地铁乘客被迫提前下车步行1公里多,造成极大不便。平常日子里地铁乘客大多是中国人,竟也出现上述情况,奥运期间,如果地铁和其他公共交通设施出现临时故障,乘客来自世界各地,语言多样,人生地不熟,如果没有稳妥的预案,是否会出现更多的混乱? 2010年冬奥会主办城市温哥华,其“天车”(轨道交通)也多次出现过因故停运、过站不停等故障,但每次故障发生,有关方面都会通过广播、网站、电视等各种手段迅速通报,并紧急动用“接驳车”(应急大巴)承担乘客疏散任务,让乘客积压问题很快得到妥善解决。同样是将要主办奥运的城市,温哥华在这方面的经验显然值得北京借鉴。 也是北京地铁,据说近一段时间,车厢里“准备票卡出站”的提醒声高亢得让人感到刺耳。这种提醒的用意当然是好的,但原本就很拥挤的车厢,如此刺耳的声音给人的感觉会如何?类似这样的“软遗憾”,在奥运期间会不会变成一种虽没有大影响、却足以让人感到不适或不快的“软隐患”? 中国人迎客向来讲究打扫干净房间,把一切都弄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这一次,甚至特意规定不让露营,并准备了设施完善、气派豪华的星级宾馆待客。但国外每逢体育盛会,宿营车族、帐篷族、睡袋族就会蜂拥而至,要知道老外也不都是富翁,大赛期间翻了几番的酒店价格,很多人同样吃不消。你的用意固然很好,但人家说不定却以为你的热情只是针对有钱人。 奥运会期间,很多无票的外国人也可能来北京。看看正在举办的欧洲杯,许多外国游客来赛地,就是为了就近感受现场气氛,哪怕在露天广场看大屏幕,和刚刚结识的朋友一起欢呼,也同样十分快乐。两相对比,北京有没有准备这种“赛场外的赛场”?如果有,相关的管理和安全措施是否跟得上?和赛场本身相比,这当然是“软”项目,但“软”的功夫做不好,又何以衬托“硬功夫”之硬? 与世界接轨,并非把硬件搞好就行,在软性问题上的疏忽,也许会让很多精心准备和努力大打折扣。可喜的是,现在国内“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之类的口号已经很少听见了。的确,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多想想,多检查一下,把那些可以弥补的“软漏洞”尽可能补上,也许才是更重要的。
(摘自6月23日《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