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目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08-05-27    初铭鹏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从2007年2月开始,红极一时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出空前的危机。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此后,次贷危机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巴黎银行、花旗银行、美林银行等银行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损失。为了应对这次危机,美联储连续降息,世界许多主要国家不断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以期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我国银行业也因此备受关注。目前,我国银行业已经走到一个重要的关口,如何控制风险、抓住机遇成为今后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

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一)次贷危机的影响。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涉足美国次贷市场未深,损失有限。根据美国官方提供的信息,中国购买美国资产支持债券总额2006年为1070亿美元,大部分为AAA级别。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持有量最大。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已计提了相应的减值准备;招商银行在次贷危机前获利了结。但随着次贷危机的继续,不排除国内金融机构次贷投资损失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次贷危机以后,美国经济将进入调整期,由于世界贸易主要由美国带动,因此很有可能影响世界贸易。尽管我国出口的市场结构已经多元化,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仍然较大,对美出口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19.4%,仅次于对欧盟的20%。2007年前三季度出口统计显示,中国对美出口一季度同比增幅为20.4%,二季度下降到15.6%,三季度仅为12.4%,出口增幅已经呈下滑趋势,一些依赖出口的行业,如服装、玩具等,其利润受到较大影响。此外,出口增速的下降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我国的经济增长势头,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行业,如房地产等,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银行机构对这些行业的企业发放的贷款就有可能出现不良贷款,进而危及银行系统的安全性。

    (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

    2007年,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形势,我国的货币政策逐步从“稳健”转为“从紧”。央行先后6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年初的2.52%上调至年末的4.14%,累计上调1.62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年初的6.12%上调至年末的7.47%,累计上调1.35个百分点。
    但是,次贷危机后,美国有可能进入减息周期,美国减息,我国加息,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存贷款加息幅度有限,从紧的货币政策更多地体现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央行1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7.5个百分点,一般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6.5%。与此同时,央行票据发行规模和在公开市场上回收流动性的力度也有所加大。
    从紧的货币政策较好地控制了物价上涨,但同时也限制了银行机构的可贷资金,可能出现经营风险加大、不良贷款在资金收紧以后上升、金融资产状况恶化的情况。

    (三)直接融资产品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结构不平衡,直接融资不发达,企业过度依赖于银行贷款,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支持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以期拓宽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截至2007年末,已有316家企业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7693亿元,余额为3203亿元。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又出现了另一创新性债务融资工具——中期票据,中期票据采用注册制,截至2008年4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已接受7家企业发行注册,注册额度1190亿元,首期发行392亿元。
    短期融资券可以看作是企业1年期以下贷款的替代产品,中期票据可以看作是高信用等级企业的3-5年期贷款的替代产品,均对银行机构的传统贷款业务产生影响,高信用等级的大企业可以在贷款之外,低成本直接融资获得资金,银行机构的优质贷款客户资源因此而减少。
    基于以上几方面原因,目前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有上升趋势,而且未来利润空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有关数据也说明了这一情况。根据银监会网站的统计数据,2007年,主要商业银行的损失类贷款每一季度均有增加,截至第四季度,主要商业银行的损失类贷款余额为5877.1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86%。此外,尽管2008年主要商业银行一季度的经营业绩都出现了大幅增长,但一季度的业绩增加主要得益于加息导致的净利息收入增加和所得税率的下降。按照《经济观察报》(2008年5月10日)李利明的分析,今年一季度,各家银行的营业收入,包括净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并没有太多增长,有的同比增长很快的股份制银行,甚至出现营业收入下降,环比的净利润增速远远低于同比的增长。
    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国银行业目前的机遇

    (一)重视海外并购机会,实施“走出去”战略。

    次贷危机后,许多境外金融机构损失惨重,急需资金。我国商业银行可抓住机会积极介入国际市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境外机构的限制已逐步取消,银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意义重大。但是,银行业海外并购面临风险控制、市场环境、人才培训、信息集中以及文化协调等诸多挑战,因此,中资银行一定要在把握好购并对象、时机、定价的基础上,确保被收购方和收购方的股东能够同时受益。

    (二)适应宏观调控,调整现有业务。

    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银行加快业务调整,因为信贷紧缩使银行贷款成为稀缺资源,银行机构应根据宏观调控政策和自身的标准选择优质客户,从而提高贷款质量。经营风险加大后,银行机构要进一步健全自身体制机制,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组织架构来应对偏紧的经营环境。在今后几年中,银行机构的现有贷款业务应向中小企业适当倾斜,同时,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大力开展综合经营来减少对贷款业务的依赖。

    (三)借鉴次贷危机教训,参与金融创新。

    尽管次贷危机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巨大损失,但它无疑为银行业防范风险上了重要的一课,我们应该看到,美国的次贷产品在分散风险方面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而不应因噎废食。银行机构应从中学习经验,参与金融产品创新,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行资产证券化等相关业务,研究创新产品,分散自身风险。

    (四)把握奥运契机,提升自身形象。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第一次在我国举办的全世界人民的体育盛会,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这也是一次展示自身业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扩展业务伙伴的绝佳机会。奥运期间,向广大中外客户提供文明规范服务,是银行业展示自身发展成就的一个历史机遇。我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激发服务潜能,创新服务手段,规范服务行为,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塑造中国银行业良好的国际形象。
    综上所述,目前阶段,我国银行业既存在挑战,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只有战胜挑战,抓住机遇,银行业才能真正成长起来,做大做强,实现平稳发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