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上海南汇现代农业园区的上海名特农产品国际物流与交易基地,充分利用浦东国际航空港与上海洋山国际深水港的地缘优势,紧抓国际航运中心的开发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机遇,在南汇现代农业先行区这一和谐环境中,构建着现代农业国际流通的
“绿色通道”,成为东海之滨发展现代农业流通服务业的一颗璀璨明珠。 基地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借鉴发达国家成功实践,围绕我国现代农业标准化的推进和“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主旨,给我们展示了多功能性的现代农业新范式,搭建了一个展现我国现代农业国际流通的大平台。这是落实5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色答卷。
精雕细琢 “卫星镇”呼之欲出
作为上海市市级重点推进项目的上海名特农产品国际物流与交易基地,2008年4月8日即将在南汇现代农业园区隆重亮相。它宛如一座功能齐全的小型卫星城镇,森林环抱,占地336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十足的现代农业生态建筑群!新建成的上海名特农产品国际物流与交易基地涵盖了完整的农业流通服务产业链,从物流配送、流通加工到电子商务、交易采购、休闲观光服务一应俱全,包括交易、展示、物流、研发、培训、信息检测、农事旅游、农产品及涉农产品专业超市等。 据基地创始人潘国和博士介绍,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具有创建最佳服务平台的基础和条件。上海有人才、信息、科技、资本、市场、管理等国际化的集成优势,完全可以大力发展创汇农业、订单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成为我国最先进的种源流通基地和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辐射基地。上海名特农产品国际物流与交易基地的启动,突破了农业流通的界域限制、边界之分,不仅为上海提供了一个高起点、高质量的服务平台,更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海内外打开了一扇“窗”。建设中的基地强调开放性和联动性,运用各要素的集成优势,唱响“中华牌”,彰显“国际牌”,有利于我国农业流通社会服务体系的推进。 古人云:“天道酬勤”。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之人。回顾项目筹建之初,潘博士感慨万千。当时他几乎是每天坐公交车往返于南汇与上海市区之间,亲自协调各项工作。为了确保项目的万无一失,他们通过无数次市场调研、风险分析和可行性论证,从策划、规划、设计、申报到招智选商阶段,用了整整6年时间。仅制作基地项目的扩初报告一项,有厚厚的上下两册、数百万字之多,成为该项目设计方——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展史上可圈可点的一笔。 目前,基地已具备“海、陆、空、水、铁”五运并举、多式联运的高效态势,以及“空港、海港、路港、信息港、保税港”五港汇聚的高位格局,是一块拓展海洋经济不可多得的宝地。基地注重市场要素培育和功能建设,充分依托上海品牌、浦东效应和上海南汇特有的发展优势,正在架设现代农业国际流通的“绿色通道”,逐渐成为东海之滨发展现代农业流通的一颗璀璨明珠。
展望未来 成就美丽蓝图
“上海名特农产品国际物流与交易基地之所以落户南汇现代农业园区,除南汇独特的区位优势外,更得益于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南汇区区委、区政府高效廉明和积极务实的工作作风。选择郊区,可以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与我们服务农业的初衷相吻合。”基地创始人潘国和博士激动地说,“基地的成功运作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是通力合作的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目前,基地整体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在基地附近,将新建一个专为基地服务的35KVA大型变电站。在南汇区政府大力支持下,基地周围还建有一个200亩的大型智能停车场,周围由国家级生态林环抱,国际种源示范区和水寨生态园也作为功能配套服务。依照自然的法则,一个“无中生有”、充满创新和高端效应的基地平台,迈着稳健的步伐,迎来全面启动建设。 一个充满农业生态文明、现代化、集成式的基地正徐徐拉开帷幕,展现在世人面前,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到来。潘博士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基地内正在规划建造一个10万吨级的冷链体系,它将是全国首屈一指集智能化、信息化和立体化于一身的现代化综合性农业物流功能平台。今后,基地可与福冈、东京最大的市场直接上网“对话”,足不出户,轻松完成整个交易过程。基地直接利用南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气候优势,把种植场搬到“南非”。 基地的诞生,恰似一朵含苞怒放的花儿,在南汇这片肥沃土地的滋润下,收获的将不仅是沁人的“芬芳”,更播种了现代农业服务业未来发展的希望……
集成服务 发挥功能效应
上海名特农产品国际物流与交易基地的建设,是上海国际大都市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象征,是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基地将充分依托上海南汇的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凭借上海南汇拓展现代农业厚实的基础,在整合资源、培育要素、集成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基地不仅是流通平台的建设,更是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有效延伸。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农业已面临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跨越,现代农业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发展,在“拆”与“建”中寻求新生,一批老的物流体系在不断淘汰,传统的温饱型消费必将被现代的服务型消费所取代。要实现“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的历史使命,上海要利用特定的经济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全国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积极发挥“二传手”作用,为全国农产品“走出去”、“引进来”
提供配套服务,当好最佳配角。 上海是建设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特大型、现代化、高层次、外向型、世界级国际农业流通中心的最佳地点。基地把“差异化”、“差别化”和“错位互补”作为基本特色,形成优势效应,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与现代、国际与国内先进理念融合在一起。今后可以看到,上海名特农产品国际物流与交易基地将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技能教育来培养新时期现代农民的技术本领,在一定时期内,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素质,最终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更好地推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优势互补 共享强大平台
有一种理念是,“场”要做小,“市”要做大,服务做精,功能做强。这也是探求国际大都市现代农业流通现代化的“黄金规律”。因此,基地在整体设计方案上,由纵向的水产、水果、花卉、蔬菜、酱菜、肉类和涉农产品等类别性专业市场与横向的国别、地区、省市等区域性综合市场复合而成强“市”。基地负责人潘国和介绍说,通过与境外客商合作,可以引进境外的人员、设备等资源。同时,出口国认证与进口国检测在此融合,与海内外客商联手打造一个安全、标准、诚信、高效、可靠的服务机制,共同搭建现代农产品流通服务的国际平台。 谈到基地内中国台湾交易馆的建设时,潘国和信心百倍。他说,上海建设台湾交易馆,具有诸多方面的优势。“互补”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在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自然资源、区域空间和经济利益方面,两岸农业都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台湾农业拥有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和技术,特别在种源农业、科技农业和精致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样,祖国大陆在农业规模生产、资源利用和市场开拓上也具有突出的优势。“今后,两岸的农业合作会是根茎相连天地宽,前景很好。”潘博士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据了解,目前在建的台湾交易馆是联体特色的建筑,首期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内设产品展示展销区和商务洽谈区两个功能区,馆内配置台湾水产、水果、花卉、蔬菜、精致农渔产品展示交易、技术交流转让和项目孵化基地等专业区位。同时,设置以台湾精致农渔产品为主体的交易席位,并进行针对性的市场细分和专业化产地链接;规划完整配套服务和专业管理,为台湾精致农渔产品提供信息服务、展示展销、冷链物流服务、通关信息查询、运输仓储信息查询、货代报关、海关监管保税、政策法规、人才技术咨询和金融融资等专业服务。 此外,以日本为核心的亚太交易馆和以南非为核心的非洲交易馆也在积极筹建中,建筑面积分别为1.1万平方米,作为专业的交易和展示场馆,将为进驻亚太交易馆和非洲交易馆参加网上交易的供货商提供深加工、选料及分袋包装和配送等系列增值服务。基地的欧盟交易馆、北美交易馆、南美交易馆等也在筹建之中。基地还规划设立名特农产品和优质种源的保税监管库和高水平的农产品第三方检测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