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亟盼国家战略
    2007-12-28    本报记者:姜雪城 陈俊 贺占军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近期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应对西北干旱存在气候变化趋势研究不足、对策各自为政,相互掣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西北可持续发展。一些专家和学者建议,将应对西北干旱作为国家战略,全面统筹实施,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
  各地气象部门反映,长期以来,西北干旱地区的一些生态治理项目主要由水利部门主导,缺乏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甘肃定西、宁夏彭阳等地的小流域经过多年治理后,当地干部群众普遍感觉气候湿润了许多,但由于缺乏系统监测,气象部门很难用数据说清治理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产业发展与生态治理之间也经常“打架”。塔里木河流域治理需要加大向下游输水力度,但源流地区近年来不断扩大林果业面积,使耗水量不减反增,生产用水严重挤占生态用水。与塔里木河流域一样,开发水土发展种植基地、上马高耗水产业依然是西北一些地方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项目。
  兰州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高新才说,西北地区地处国家生态战略高地,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全国生态咽喉地带,具备着将西北地区干旱问题整体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条件和必要。高新才建议,应对西北干旱规划应该包括研究战略、应对战略和减缓战略,从国家层面应体现以下原则:
  一是战略化。将水资源问题置于事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把西北水资源作为战略资源,并视维护西北地区生态安全为共同责任。
  二是全面化。表现为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环节,从自然、生态、产业、经济、社会等多角度对如何应对干旱困境、合理利用水资源问题进行全面规划。
  三是全程化。体现从水资源的形成(水源)到水资源分布、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后的处理这一全过程优化配置与治理问题。
  四是治理手段多元化。对于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规划要强调技术手段、工程手段、生态手段、产业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社会手段等的功能和行使方式。
  五是治理目标明确化。如要将“万元工业增值加用水量”、“水土流失治理率”等确定为约束性指标,此外还要确定一些相关的预期性指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