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12-28 本报记者:刘亢 刘健 王金涛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在全面减轻国有企业债务负担之后,重庆走出了国企改革的第二步棋——整合。 从2003年8月到2007年10月,重庆市属重点国有企业集团4年间由39家减至21家,国有资产规模却由1700亿元增至5329亿元,排位由全国第十九位跃升至第七位。与此同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重庆市属国企集团由1家攀升至16家。巨大的变化归功于重庆市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重组的成功又得益于市场化整合。 让一元化优势企业并入混合性控股集团,实现互补性整合,是重庆国企重组成功的一大秘诀。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的前身是重庆市化工局和医药局。2000年8月,重庆市取消八大工业局,化工局和医药局在分离行政职能后,成立化医集团公司,变成了“翻牌”公司。到2004年底,化医集团尽管经过内部改制和重组后有所改善,但沉重的债务包袱使其依然步履维艰,债务经过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打包处置后,资产负债率依然接近70%。与此同时,一度濒临绝境的原核工业总公司建峰化工总厂却绝处逢生,在成功转产氮肥后,成为全国优秀化工企业。截至2004年,建峰化工总厂资产负债率不足20%,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如何使化医集团彻底脱困?重庆市政府决定让建峰化工总厂于2004年11月并入化医集团。整合后,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不到30%,使集团的信用大大增加,也为化医集团的搬迁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集团所属的天原化工厂位于重庆主城区嘉陵江畔,几年前就提出搬迁,搬迁地点却一直没有着落。两大企业整合后,建峰总厂在涪陵区储备土地成了天原化工厂的新厂址,搬迁难题迎刃而解,搬迁后的天原化工总厂还和建峰总厂合资成立了天原化工有限公司。 灵活运作股权做大国有资产,是重庆市国企改革的一大亮色。近年来,重庆市涌现出两大商业企业:商社集团及重庆百货股份公司。前者是国有企业,后者是上市公司,当时法人股中虽然有国有股,但国有股的话语权已经不起决定作用。1995年重百上市时,国有股份占35%,但国有股权代表重庆市华贸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后来又将17%股份转让给了重庆路桥公司,股权降为18%,而重庆路桥的大股东是民营企业。后经股权变更,重庆路桥在重百股份的实际控制股权已达19%。 在多年来想重组两大商业企业却无法实施的情况下,重庆市开始了新的尝试。市政府首先下发文件,把华贸公司在重百股份中的18%股份无偿划转给商社集团,使商社集团成为重百股份的股东。然后,商社迅速收购了小社会法人股,使自己的股权达到21%,成为重百最大的股东。在拥有最大话语权的情况下,商社集团向重庆路桥公司要求回购其股份。经过反复谈判,商社以9000万元回购了重庆路桥股份,使自己的股权占到了40%。除去20%的流通股,商社集团已占据了绝对控制地位,剩下的法人股权则分属于其他国有企业。这样,商社集团以两次股权收购的方式,完成了自己和重百股份的整合。 如何让重组企业成为有机整体而非“貌合神离”,是国有企业重组中的头号难题。重庆市国企重组本着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资本向优秀企业家集中、资金向优秀产品和核心产业链集中的原则,让优秀企业家整合并经营国企,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实现了“1+1>2”的目标。 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崔坚说,通过国企重组,重庆市国有资产布局更合理,产业更集中,优势集团和超大型集团发展能力更强,资源配置能力更优,国有企业的“板凳”和“帽子”也更少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