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业卡住制造业脖子
    2007-12-12    张向永    来源:市场报

  1991年到2005年,我国实际完成货运量平均只增长10%左右,与需求至少有5个百分点的差距。且许多领域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比美国企业高40%至50%。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面临供需不畅难题,严重阻碍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发挥成本优势。

制造业升级 亟待物流业“抬轿”

  中铁快运公司在对我国制造企业物流需求进行调查后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国际化采购,全球范围的零部件组装加工和以客户为中心的订单式生产,对我国企业传统的以库存为中心的生产运营模式形成巨大挑战,传统的物流方式已经不能支撑现代化大生产的需求。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2006年,我国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25.1%,占全国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高达86.7%。相关调查发现,从原材料到产成品,中国一般商品用于加工制造的时间不超过10%,而90%以上的时间处于仓储、运输、搬运、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
  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制造业的效率和效益。有关专家介绍说,按照全球惯例,物流费用的降低被公认为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目前中国企业在物流上的成本花费占GDP的1/5。在许多领域,中国企业物流成本约比美国企业高出40%至50%。
  据了解,物流成本偏高阻碍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发挥。比如,汽车货物库存时间在国外一般是14天,在国内平均40至45天,直接影响资金流转;国内一笔资金每年流转1至2次,而国外是8至10次,差距很大。2006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成本(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8%,明显高于美国的8%。发展物流业,降低制造业成本成为十分紧迫的一项工作。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丁俊发表示,物流与制造业的紧密融合,是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国际上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已经发展到供应链管理阶段,虽然跨国巨头把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但仍旧通过研发、物流控制着整个产业链的主动权和高附加值的环节,并不断打压制造环节利润。

缺乏联动 导致二者供需不畅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日前指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物流虽然取得较快发展,但仍然薄弱,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分散在各个部门和企业,没有转化为社会化的需求,物流运作成本高、效率低。同时,由于社会化需求不足,专业化物流的发展受到制约,适应制造企业需要的物流服务能力不高。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1991年到2005年,我国实际完成的货运量平均只增长10%左右,与同期需求增幅之间至少存在5个百分点的差距,这反映出我国物流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供给不足。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仍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据统计,目前我国制造企业82%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产品销售物流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6%。这种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专业化社会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院长何明珂分析说,之所以出现供需不畅局面,一方面在于大多数制造企业把物流简单理解为仓储、运输,一味的在外包的时候压低价格,以为这样就是节约物流成本了。其实物流成本的降低首先是来源于企业内部物流模式的优化再造,然后通过自营或外包的方式来实现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减少浪费,做大利润。另一方面,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不够,物流服务于制造业的要求还有差距。以公路运输为例,目前我国公路运输大量的还是个体司机。第三方物流企业一体化服务功能差,营业额在整个物流市场中的比例还不到10%。
  海尔物流公司总监杜晨光说,近年来国内的专业物流企业在管理和业务上也有创新,但不尽如人意,制造业需要能伴随其一同成长、一起发展的物流企业,但很多物流企业规模有限,很难做到长期服务。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秘书长贺登才表示,制造业与物流业缺乏沟通和衔接,制造企业不放心物流企业的供应服务能力,物流企业不了解制造企业的真实需求,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供应能力不够并存的矛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管齐下 化解卡脖子难题

  业内专家认为,要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必须多管齐下:首先要扩大物流的社会化需求。制造企业要尽可能的对物流采取外包的方式,这样既节省了企业的人力物力也降低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主要是满足制造企业对细化物流的要求,加快发展加工配送、仓储管理等功能,能够将制造企业所需求的各种规格的配件、原材料等,有效及时的配送到位。只有将这些物流上的细节做好,才会使制造企业放心的将自身的物流需求交给社会化的物流企业。这样既保证了社会化物流量,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使专业化的物流能更好的满足制造企业的不同需求。
  其次,为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创造合作机会,推进有机融合,联动发展。据了解,目前中央政府已经成立了国家物流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国家发改委还组织召开了首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大会,这些都在发挥积极作用。还有专家建议,政府和行业应探索更多方式促进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信息沟通,同时建立物流业诚信体系,对物流企业有一个资质、信誉度的权威评价,让制造业企业在选择时有一个比照标准。
  此外,也有不少企业反映,加强二者联动还需要政府在统一市场和制定标准方面的大力配合。上海通用汽车物流公司的徐广卿说,他们在国内有3个基地、6个工厂,运营下来发现地区差异很大,服务上海的物流企业很难去服务别的地区的工厂,因为被地区保护所限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