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前是不是已经处于通货膨胀的问题,有专家认为,尽管10月份统计的CPI已经回到十年最高点,但主要是食品类价格在涨,其他方面并没有很大增幅,因此不能算“全面通胀”。尽管如此,公众仍然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凭借自己的常识做出了判断。就像一个人生病了,不能说只是病了一块没有“全面生病”一样。通胀就是通胀,没有“局部通胀”或“全面通胀”的说法。 公众对通货膨胀最直接的感受是“猪年吃不起猪肉”。从今年3月份以来,CPI同比涨幅连续8个月超过通常认为的3%的警戒线,与此同时,猪肉价格几乎成了CPI涨幅的最佳代言人,5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35.5%,10月份同比上涨了54.9%. 事实上,即便承认现有CPI增长主要是由于食品涨价引起的,这也只能说明CPI目前的结构已经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情况。公众生活的衣食住行方面,撇开“衣食”不论,从出行上来讲,10月底的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油零售价格上调了10%,各大城市的出租车也已经相应准备调价;从住房上来讲,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5%.而住房方面的支出并没有被纳入CPI的统计中。可以预见,如果改变现有CPI的统计结构,增幅可能更大。 通货膨胀造成的CPI上涨实际上是一种“虚高”现象,并不意味着产品或服务本身突然就特别“值钱”,只是由于发行的货币过多所致。现代信用货币背后对应的是购买力,通常用一篮子典型商品来衡量。不妨将整个市场看成一个篮子,假定原来值100,现在多发了100,只是货币增加就使得价格翻了一番。按照货币数量论的解释,这就是通货膨胀。弗里德曼甚至认为所谓通货膨胀就是一种货币现象。 坊间各种关于通货膨胀的分析,都没有注意到“增发货币”这一因素。根据央行的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1%,而到了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47%,已经连续九个月超过年初设定的增长目标,发生通胀也就不奇怪了。 在通胀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央行何去何从?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力主的小幅加息、小步踩刹车的做法,是较为谨慎但也可能是较为稳妥的处理方法。因为货币政策要被市场消化需要一段时间,此前政策的累积效应将逐步发挥效力,或能较为平缓地处理这一时期的通胀。但周小川近日又表示,要“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避免长期负利率的局面”。似乎暗示着央行将进一步加息升值,这虽然也符合市场对此的预期,但幅度必须谨慎把握。如果迫于各方面的压力,选择加大加息升值幅度,下猛药降温,政策的时滞效应可能要等到经济趋缓时才发生作用,如此不啻于雪上加霜,反而有造成经济大起大落的风险。 正如哈耶克指出的,扩张的货币政策容易导致通胀,为了治理通胀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又有可能会导致通货紧缩,经济将会在这两头飘来荡去,如果我们不能跳出这一“凯恩斯主义”的框架,将不能看到什么样的市场过程才能真正使得经济趋于稳定。所以更为根本的问题是探索如何稳定币值与一篮子物品购买力的关系,为人民币下一个“锚”。任它东南西北风,咬定“锚儿”不放松。同时应着眼长远,落实打开农村金融服务以及公共设施提供等措施,以进一步放开投资渠道;提高劳动者待遇以保障信心等,这样或有助于在将来减少经济波动的负面影响。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