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应伤及无辜
    2007-11-12    社论    来源:南方都市报
  央行决定从11月26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3.5%,是198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几乎是全世界最高”。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减少银行流动资金,约束贷款能力,这说明,决策层对于宏观经济过热、信贷增长过快与通货膨胀担忧加剧,看来即将公布的10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等仍将在高位徘徊。在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3%的1988年,官方公布的通胀数据为18.5%,而今年央行预计在4.5%。目前的通胀水平与1988、1994年两个高位还有很远的距离,但应该看到,目前的资本市场对资金的吸纳能力与2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管理层希望借助于货币手段避免出现当年那种极端情况。
  央行加息幅度远远落后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原因是我国加息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不畅,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更大的影响,并且对靠利差谋生的银行会造成生计之虞。因此,央行只能诉之以上调准备金率这一直接约束银行贷款能力的行为。可资借鉴的是,在美联储设立之初,利率传导机制不畅,或者利率手段不能像直接抑制信贷能力那么收效时,美联储也同样使用存款准备金率这把巨斧。
  央行紧缩货币政策不可谓不猛烈,但猛烈的政策没有换回经济降温,信贷、资产价格等等仍然一路上升,根源在于中国的货币政策依赖于投资与出口顺差,而中国经济的安全系于央企垄断企业一身。这不仅导致央行无法抑制流动性过剩,还使得货币紧缩政策加剧了经济结构的不均衡。
  收缩银根是为了给经济降火,但如果降了实体经济之火则是得不偿失。比如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银行影响截然不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呈上升趋势,而国有商业大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基本持平,这就意味着超额存款准备金不足的银行头寸紧张,银行会进一步压缩信贷,这就让原本信用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与个人受到沉重打击。
  迹象已经显现。今年下半年以来,温州信贷资金渐趋紧张,民间融资难度加大,民间借贷利率持续升高。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监测结果显示,9月份400户监测点总计民间借贷发生额为10436万元,月息最高利率40‰,最低利率5‰,平均利率10.32‰,比8月份上升了0.56个千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1.22个千分点。
  作为银根风向标、最能灵敏反映市场融资变化的温州民间借贷利率的上升,说明目前的信贷环境无法满足民间经济对资金的渴求,中国的民间实体经济融资渠道仍然不畅。我们所看到的流动性过剩与实体经济形成了两张皮的脱节现象,一方面流动性过剩流向了资产、央企、重化工业、资源、零售渠道等领域,另一方面在制造企业、农村存在严重的信贷“脱水”现象,造成中国的制造业与农村无法跟上整体GDP发展的步伐,从采购指数等来看,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饱尝财税、人力、原材料价格三重挤压的痛苦。
  虽然政府一直在强调中小企业信贷、农村信贷的重要性,并且已经放开了小额贷款试验,但由于不允许吸引存款、由政府掌控等弊端,导致资金抽血现象越演越烈。央行的货币紧缩针对的是整体经济偏热的趋势,而中国的经济出现的是局部过热与局部过冷的不均衡状态,因此紧缩政策很可能造成一竹竿打死一船人的情况,这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绝非幸事。
  频繁动用货币政策与其说是向美联储看齐,不如说是胶柱鼓瑟之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凯恩斯主义在决策与经济领域风靡一时,结果导致了赤字财政、通胀率急剧上升,而目前又向美联储学习货币紧缩政策,使经济冷热更不均衡,国内消费、市场企业迟迟无法壮大。
  我们需要的是符合当下经济所需的财税政策与货币政策,首先应该改变增值税、提高个人所得税比例,尽快改变扭曲的激励机制,使企业愿意做大做强、民众愿意消费,其次要加大人民币的汇率浮动区间,加快培育针对中小企业与农村的信贷市场,使人民币的价格符合市场预期,放着这些根本性问题不解决,一味以紧缩流动性来代替货币的市场化改革,以政府的财政收入上升来取代民间的消费能力,甚至在垄断的情况下谈资源价格市场化,中国经济、民众福祉将因此遭受沉重打击。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