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养牛户的收支账 | 近段时间,各大商场、超市等乳品价格普遍上涨。然而,原料奶价格涨幅却非常有限,乳品涨价难以惠及奶农。乳业产业链结构不合理,奶农效益比较低的问题凸显出来。
乳品价格一路上扬
近日,《市场报》记者在北京家乐福超市看到,各种乳制品价格大部分都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各种花样繁多的促销手法如“买三赠一”“买八赠二”以及送小礼品等均已不在。少数促销人员打着特价的旗号招徕顾客,但其实价格并不低。 一些乳品企业称,涨价是由于包装材料、物流成本、营销成本不断上涨所导致的不得已行为。但事实不仅如此。近年来各大乳品企业纷纷抢占高端市场,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出多种高级牛奶,如伊利的金典、蒙牛的特伦苏等等。业内人士认为,高端竞争导致了价格大战,乳品企业每推出一个新产品,都把价格定在高位,以免使自己的产品丧失价格上的优势。此外,各家乳企越来越意识到广告的重要性,竞相排兵布阵,瞄准这块必争之地。据蒙牛公司相关人士透露,企业利润的70%以上返回市场运作上,其中绝大部分用于广告。目前,全国各大乳品企业巨头投入的广告费用高达几十亿元,而这些费用都打入了产品成本中,从而导致产品涨价。 7月10日中国奶业协会与企业共同制定的《乳品企业自律南京宣言实施方案》中提到:取消所有涉及产品的捆绑、搭赠(包括其它产品或礼品)销售行为;禁止低于成本价的倾销行为,取消特价、降价销售。对于特殊的临逾期(已超过1/2保质期)产品,其销售价也不得低于成本价;鼓励优质优价。制定方称此方案本意是维护市场的秩序,保护奶农利益。但同时也为乳品涨价提供了依据。
奶农收益不升反降
在超市等终端销售环节,奶品的价格在以各种方式上调,但奶农并没有因此受益。中国奶业协会的自律宣言能让奶农境况改变多少呢? 中国奶业协会相关人士透露说,各大乳品企业的原料奶收购价有了5分到1角不等的上升。然而,饲草料价格上涨幅度更大。据测算,每公斤原料奶成本因饲料价格上涨上升0.15元,较小的收购价涨幅尚不能抵消饲料成本的增加。奶牛养殖的劳动成本、财务成本和环境成本也有明显上升。 分散、原始的经营模式竞争力很差,原料奶销售途径比较单一,造成奶农在与乳品企业对话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定价甚至议价的权利。一旦乳品企业有什么变故,奶农根本无法找到新的销售途径,而且奶制品保质期很短,卖不掉的奶倒掉也是时有的事。 几家大企业风光无限的背后是中国乳品企业中有1/3左右亏损。记者从中国奶业协会了解到,第二季度全国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697家乳品企业中有205家亏损。如此多企业尚且难于自保,把亏损的一部分数额转嫁给奶农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也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奶源现状不如人意。“不少养殖户卫生意识淡薄,牛舍条件较差,零散的农户采用手工挤奶方式,容易造成原料奶污染……”奶源状况不佳也导致有些牛奶被拒绝收购,或是被低价收购。 据农业部统计,当前奶牛养殖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全国约40%的奶牛养殖户出现不同程度亏损,奶牛养殖收益每头平均比2006年减少1500元。
奶企奶农如何共赢
我国乳业现在是伊利、蒙牛、光明等少数企业瓜分市场的格局,整个行业发展极不平衡。其他乳企,尤其是有规模的企业只有通过提高科技含量等手段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使行业出现“百花齐放”的良好状况。这样,奶农原料奶的销售也能有更多的选择,更大的自主权。 目前,市场上的高价奶和奶农养牛效益形成如此大的反差,表明我国奶业头重脚轻,奶业效益的大头倾向于企业。为此,应建立奶业利益转换机制,让奶农从企业赢利中获益。有学者建议,可促使企业成立一个吸收奶农入股的奶业股份公司,参与企业的利益分配。 乳品企业将产品涨价获利绝大部分用在宣传、广告、促销上,品牌代言、公益事业、活动赞助方面花费极高,产品运输、存储、销售费用庞大,致使乳品企业实际盈利能力削弱,也间接导致原料奶的涨价空间缩小。因此,应改变目前这样的营销模式,规范企业的市场销售行为,将规范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用于支持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原料奶的收购价格。 业内人士还表示,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奶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支持奶源基础建设,使奶牛养殖实现产业化;强化对企业成本运行、利润分配的监督,同时保证奶农的议价权,促使企业把效益向奶农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