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10-09 本报记者:许雪毅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对中共漳州市委书记刘可清来说,9月是丰收的季节。由台商参与投资的福建福欣特殊钢有限公司不锈钢项目9月9日在漳州奠基开工,这个填补大陆薄板不锈钢空白的大项目,首期项目投资约五亿美元,三期建成后产值可达1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再造一个漳州”。 不锈钢项目是漳州找准定位、扩大发展空间的一个缩影。刘可清认为,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的漳州,目前抓住了厦门特区和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渐渐向工业强市转变,正谋求工业崛起。 到漳州上任两年多的刘可清,用“三情”概括自己的工作心得: 吃透上情。把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部署贯彻到各项决策部署中。 摸透市情。漳州是福建最南端的一个地级市,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在福建大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情况下,深入挖掘漳州在区位、对台、港口、农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了解外情。漳州毗邻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刘可清看到,目前特区的发展到了一个需要扩散的阶段,厦门、泉州、广东珠三角等周边发达地区普遍面临用地、用工、用电紧张,它们在项目投资、企业发展方面存在的制约和劣势,正是漳州应当抓住的机遇,“积极参与厦漳泉城市联盟,主动对接珠三角”成了漳州市的创造性发展举措。 漳州市开始频频“走出去、引进来”。每年到东莞、深圳、厦门、香港、台湾等地区招商引资,“这两年漳州共引进2000多家企业。”刘可清告诉记者,漳州的项目落地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漳州引进企业667家,2006年增至776家,今年以来已接近1000家。 在项目的引进上,漳州加强筛选和把关,杜绝引进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引导轻度污染企业进集控区发展,有效保护漳州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而在纷纷落地的项目中,许多高层次的“大手笔”引人注目。 “漳州依靠大项目实现大发展,重点加大对世界五百强、台湾和大陆知名大企业的引资力度,争取办成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产业关联度高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刘可清认为,诸多高层次项目的引进,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可以让漳州企业更好地走向现代企业管理,促使全市工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为什么那么多大项目愿意选择长期以来被视为传统农业大市的漳州呢?记者请教刘可清的这个问题,他也曾与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总裁范大为探讨过。范大伟的回答很简单:因为这里货来货去、人来人往一个小时;因为这里人文环境很和谐。 刘可清把它概括为软硬环境的改善,这恰恰是他两年多来为之努力的一件大事情。 在硬环境方面,漳州市以福建省整合厦门港口资源、实行港政管理一体化为契机,主动做好与厦门在规划、产业、项目上的对接,以建设国家重要综合运输枢纽港的定位谋求招银、后世和石码三个港区新发展,加快厦门湾南岸漳州港口群建设步伐,重点推进大型集装箱和散杂货公用泊位建设。 同时,漳州加强港口集疏运大通道建设。按照北承厦门,南接广东、西联龙岩、赣南的思路,积极谋划并大力推进铁路、桥梁、疏港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为营造良好的卫生和人居环境,刘可清对漳州市全面“整容”,实行“线落地,车进框,摊归点,地勤扫,绿补齐,违建拆,夜景亮”举措,使漳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要创造让企业感觉安心、放心的环境,让他们由衷觉得漳州是最好的投资地方。”刘可清在漳州市推行“重在提请、主动服务”举措,要求职能部门特别是监管部门,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以提醒、告诫的方式,促其改进完善;对企业遇到的发展难题,主动帮助化解,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成长壮大。 让刘可清很自豪的是,在漳州投资兴业的客商满意度很高,到目前为止上级部门没有接到一项不满投资环境的投诉意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