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温暖雪域高原
    2007-08-31    本报记者:贾立君 拉巴次仁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国家公共财政的支持下,起步晚、底子薄的西藏自治区不断扩充着原始积累。特别是伴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批批重点项目的建设,以及国家财政专项补贴逐年递增,使得这个我国较为落后的省区,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偏居一隅的西藏各族人民充分享受到了我国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立体交通架上“世界屋脊”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长期以来“出国容易进藏难”。然而,1954年解放军修通青藏、川藏两条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2007年火车通至拉萨,彻底打破了这里的交通瓶颈,使铁路、公路以及航空运输的立体交通格局凸现世界屋脊。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国家公共财政的大量投入。
  新华社记者曾请交通部综合规划司一位负责人算过一笔账:“十五”期间,中央财政拨付西藏公路建设资金达130亿元,尽管这个数字只占全国“十五”公路总投资的0.4%,但是占到中央财政投资总额的5%;这一时期全国人均利用国家财政投资修公路的资金为47元,而西藏270万人口平均金额却达到560元,是全国人均数额的12倍,位居各省区之首。长期以来,全国各省区公路建设中,只有西藏是中央财政全额拨款。
  50多年来,中央财政光为西藏公路建设投入就达220亿元,“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都在40亿元以上,今年此项投资将达50亿元,为西藏交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公共财政为农牧民增收“助跑”

  首次进藏的外地游客,都会为自己所见到的现代景象惊讶不已。这只是西藏百姓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一个侧面而已。
  藏东八宿县嘎玛村村委会主任扎西介绍,这个处于三江流域高山峡谷地带的村庄一向缺乏挣钱渠道。五年前,经村而过的318国道公路整治工程开工,全村71户人家年户均参与公路建设增收达四万多元。现在村里70%的人家盖了新房,51户买了跑运输的汽车,其中19户人家还用上了卫星电话。  
  近些年,自治区要求各工程项目积极吸纳农牧民参与建设,优先租用当地群众机械、购买群众自采的砂石料等,为其增收“助跑”。不管是国家一批批的基建重点项目,还是直接的“三农”和社会事业的补贴,都直接或间接地使农牧民得到不小的实惠。
  近20年来,国家先后投资上百亿元用于西藏农业、工业、交通、能源、教育、文化、卫生及市政建设等多个领域的100多个重点项目建设,其中2005年国家投资64亿元用于西藏24个重点项目建设,这个数字相当于西藏上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的六倍、全区国民经济总收入的1/3。2006年,自治区财政对农牧民的各项间接补贴和直接补贴达到人均568元,这对全区农牧民当年人均纯收入达2350元、比上年增长13.1%的高增长起到不小的拉动作用。

资金更多向“三农倾斜

  据了解,2006年,中央财政对西藏的财力补助总量达到2005亿多元。自治区把这些资金极大地向“三农”倾斜,用于农村中小学生教育“三包”经费、农牧民免费医疗补助、特困农牧民生活救助、农牧民安居工程,以及支持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农村用电、广播电视、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拨付专款支持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引导和扶持农牧民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十五”以来,西藏地方财政坚持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向农牧区倾斜,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财政工作的重点,累计安排涉农支出13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07倍,每年安排用于农业方面的财政支出占到了当年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的1/4左右。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喻廷才介绍,西藏公共财政支出已涉及农牧区在内的各个领域。但是由于地方财政收入极为有限,绝大部分支出主要靠中央财政补助。自治区财政紧紧围绕“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稿件
· 西藏实现全区683个乡镇"乡乡通传真" 2007-08-23
· 合作经济组织助推西藏农牧民实现增产增收 2007-08-17
· 西藏首批藏医学博士诞生 2007-08-03
· 西藏农牧民流行当“老板” 2007-08-01
· 西藏电力揭牌 雪域高原"户户通电"工程提速 2007-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