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8-29 本报记者:赵春晖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十几年前,抵挡不住肆虐的风沙,阿不都拉一家不得不背井离乡。如今,通过人工种植红柳大芸,阿不都拉和村民们不但收回了被黄沙侵占的家园,还从中淘出了“金子”。曾经被视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因“沙产业”的崛起而逐渐成为我国围沙造林的试验场。 阿不都拉是新疆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农民,他所在的阿甫塔甫勒克库勒村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漫漫风沙无休止地侵袭着这片绿洲,一年中沙尘天气多达200多天,其中沙尘暴天气平均在20到30天左右。干旱缺水和风沙灾害使十几万绿洲居民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由于多年的沙进人退,南疆绿洲和沙漠之间的过渡带极度退化,植被覆盖都不到3%。从上世纪80年代起,新疆不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植树造林,阻遏风沙对于干旱贫困地区的侵害,力图收复被沙漠吞噬的耕地。 策勒、于田、民丰、和田等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绿洲都兴起了沙地造林的浪潮,崛起的绿色长龙逐渐锁住肆虐风沙。大面积封育红柳、骆驼刺和胡杨的措施,也迅速提高了沙漠植被的覆盖率,解决了就地起沙的问题,扭转了“沙进人退”的趋势,而防风林虽然创造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必须依赖巨大的投入以维持运行。当地居民贫困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当地政府不得不着手开发以防风林为介质的荒漠高效产业。 正当阿不都拉和其他村民开始想办法寻求新发展的时候,新疆荒漠产业攻关项目已经取得重大进展,苜蓿、大芸、枸杞、甘草等沙生植物的人工种植技术已经成熟,其中大芸人工接种技术获得国家专利,麻黄、罗布麻、干草、贝母、芳香油等其他的特色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也逐渐为人所重视,众多企业也从漫漫黄沙中发现了商机。 俗称“大芸”的名贵中药材肉苁蓉寄生在红柳根部,两年即可成材获利。五年前,“中国大芸之乡”于田县为了合理开发这一资源,引进了台资企业天力沙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建立起大芸人工生产基地,还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和经济林政策,由政府和企业先搞建设,然后将红柳地分配给农民。 在优惠政策的鼓舞之下,当地农民的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来。阿不都拉也在房前屋后种了些红柳苗,没想到秋天卖给基地,竟然挣了2000元钱,第二年他在沙漠中一下就种了11亩红柳。仅仅三年时间,阿不都拉通过红柳育苗就挣了六万多元,成了全村第一个万元户,不仅买了摩托车、拖拉机,还盖了新房。 天力沙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新意说,由于产品在国际上极为畅销,于田县出产的红柳大芸目前也只够企业加工20天。在这家台资企业带动下,于田县在沙漠中种植红柳的规模已经达到四万亩,10万维吾尔族农民因此脱贫,这家企业也被国家扶贫办公室授予“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称号。 更让阿不都拉和村民们高兴的是,通过广种红柳,被沙漠吞噬的耕地开始大面积收复。原先被风沙夺去的家园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红柳林,阿不都拉和邻居们先后搬回了久违的家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