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资源 环境 体制
    2007-08-24    本报记者:周正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海南陵水县瓜农在收获反季节西瓜。本报记者:姜恩宇 摄

  三亚市海域的大型深海网箱养殖场。本报记者:姜恩宇 摄

  海南省建省办特区至今已近20年,一批社科理论界的知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立足资源和生态优势,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立足特区优势,创新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海南大特区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摸索出的经验,也是海南未来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着力点。
  海南岛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热带国土,是我国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海南省还管辖着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南海海域,约占我国海洋总面积的2/3。南海蕴涵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油气资源,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达300多亿吨,相当于八个大庆油田,天然气储量达15万亿立方米。
  中国南海研究院副院长朱华友认为,海南自然禀赋的独特资源优势,使其在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休闲旅游业和以油气资源开发为主的海洋产业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他举例说,海洋是海南的一大资源特色,多年来海南一直致力做好海洋这篇文章,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已成为全社会共识,着眼于南海的丰富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南海,将成为推动海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目前,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三家中国最大的油气开采和加工企业,都参与了海南省的油气化工产业开发,其中仅中海油公司的投资总额就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美国、德国、荷兰、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一批跨国公司也加入到投资者的行列。众多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参与,使海南油气化工产业迅速崛起,初步建成了一条以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东方市为中心的油气化工产业带,2007年海南油气化工产业可望突破300亿元人民币。
  早在1999年,海南就提出建设生态省的跨世纪发展战略,成为全国第一个提出生态建省的省份。海南省委党校教授廖逊认为,回顾海南特区的发展历程,最令人欣慰的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和长足进步,海南在做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水平,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数据表明,海南与其它地区相比,环境优势突出。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6%,自1999年以来,基本实现了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目标;另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全国除台湾以外的31个省、市、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的评价,海南生态环境质量排名全国第一,环境空气质量始终处于国家一级标准;而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海南每10万人中就有四位百岁老人,是全国的四倍,全省人均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高两岁。廖逊指出,海南的环境优势,将成为吸引人才和资金,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热带休闲旅游业、房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最大卖点。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分析说,目前,海南已进入了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阶段。南中国海的油气资源开发,以及中国和东盟的“10+1”进程等等,都为海南的改革发展、全面开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他认为,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海南要使自身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就要突出“特”字,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这既是中央对海南下一步发展的要求,又是海南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
  迟福林介绍说,未来五到十年内,海南将通过改革创新,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体制机制方面,海南已提出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建立洋浦保税港区、推动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省直管市县的行政管理体制等四大重点改革任务,这些改革措施的逐步实施,将使海南形成新的发展动力。
  来自海南省统计局的数据表明,目前,海南经济呈现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物价稳定的态势,处于建省办特区以来最好时期。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12.5%,创1994年以来生产总值增速新高。去年,海南地方财政收入达1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395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3256元,增长8.4%,政府和民众共享了海南经济发展成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