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煤成为中国煤炭工业探路先锋
    2007-08-22    本报记者:王炤坤 吕晓宇    来源:经济参考报

  山西最新煤炭及能源安全设备参加展销会。新华社记者:李紫恒 摄

  有人说,如果把中国煤炭工业比喻成一个舰队,山西煤炭就是其中的旗舰。顺着旗舰人们可以看清整个舰队的航向。“十一五”期间晋煤又承担起一项在国家能源总体战略中紧迫而关键的任务:为中国煤炭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做“探路先锋”。这也是山西煤炭在新世纪再造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我国煤炭工业长期粗放的发展模式得到了中央决策层的高度关注。2006年4月,国务院133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其实从2004年起,山西省就率先探索煤炭资源整合及有偿使用;2005年至今,山西省精心组织了煤炭行业的“三大战役”,打击和取缔非法采煤点,矿井关小上大、煤炭资源整合及有偿使用,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目前,山西省煤炭工业基本告别了“多、小、散、乱”的格局,数千个非法采矿点被取缔;矿井总量由“十五”前期的3800多座减少到2700多座。
  2007年3月,国家宣布在山西全面启动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任务有6项:加强煤炭行业宏观管理;完善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深化煤炭企业改革;促进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和合理开发;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煤矿转产和产煤地区经济转型。一个统筹煤炭工业体制、资源开发、安全机制、环境补偿、转产发展的综合改革至此拉开序幕,也使山西煤炭进入了从未有过的全面而深广的“嬗变”期。
  一变:资源取得无偿变有偿,行政配置变市场配置。靠“无偿划拨”或“跑关系”就可开煤矿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新的矿业权取得原则上由招、拍、挂公开出让方式进行,不管什么方式一律有偿取得,根据煤种和动用资源量缴纳资源价款。到今年6月份,山西省征收资源价款200多亿元。
  二变:资源变资本,小矿变大矿,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煤炭矿产权有偿取得和货币化以后,资源有了市场价格成为一种资本纽带,加快了煤炭企业的重组、兼并和资本运作进程。经过煤炭资源整合后,大集团主导行业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山西将在“十一五”期间打造两个年产亿吨级的“巨无霸”煤炭集团和若干5000万吨以上特大煤企,国有重点煤矿要控制7成以上产能。煤矿总数在“十一五”压到2500座。
  三变:“滥采乱挖”变“涵养生态”,产业“贫血”变发展“输血”。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提取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和提取煤矿转产发展资金。煤炭生产企业的内外环境将大大优化。生态环境边采边治边恢复,构筑煤炭开发“事前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的三大生态环境保护防线,山西将用10年时间使全省矿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煤矿将建立转产发展资金,用于煤炭企业转产、职工再就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等。产业和区域经济转型机制等外部环境也将改善,煤炭工业的社会包袱大大减轻。
  四变:“不完全成本”变“完全成本”。由资源、环境、生态成本、转产成本加上直接生产成本,形成了煤炭生产的“完全成本”,强劲地推动着煤炭价值回归。企业缴纳或提取的矿业权价款、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煤矿转产发展资金等都要计入煤炭生产成本。这意味着,导致“第一能源”工业体系严重“贫血”的煤炭“不完全成本”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五变:行业门槛变高。煤炭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实行规模和人才“双卡”。新建矿井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年产60万吨,对于现行年产30万吨的煤矿,不再办理增层、扩界手续;中小型煤矿正副矿长和总工必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助理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井下安全员、爆破工等“特岗人员”必须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经过职业培训并持证上岗。“放下锄头当矿工”、“文盲矿长”的煤矿用人现象,将逐渐得到改善。
  六变:管理体制变顺,生产更加安全。煤炭行业管理体制将进一步理顺。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如煤炭工业局将在生产、技术、安全等方面发挥基础性、日常性管理的作用;煤矿安全监察部门代表国家行使监察权。煤矿多头管理、证件过多过滥的现象可望得到改变。同时,一个由多部门形成的联合执法机制将形成。
  七变:变生产中心为流通中心。山西省同时加快了煤炭流通体制改革,经国家批准开始建设“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背靠中国能源“黑三角”晋、陕、蒙三大能源基地,形成我国现货与期货、定价功能与资源配置相结合的能源交易中心,在国际能源市场上谋求话语权。
  山西省省长于幼军满怀期待地说,为共和国贡献了巨大光和热的山西煤炭业,将步入一个更加安全、高效、集约、绿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和能源安全的坚强后盾。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