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说”的背后是意见表达
    2007-08-20        来源:现代金报
    在2007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建设部原副部长杨慎直言,目前房价高的原因是由于人民群众住房需求量增长,住房消费同我们城市化进程成正比的,他并不同意时下房奴一说。杨慎说,从1980年开始到2006年26年,全国盖了88.6亿平方米房子,解决了1.11亿户家庭的住房问题。(据8月19日《新京报》)
 
    房奴说起源于香港,指那些在房价高时按揭买房,在房价跌时承受高额还贷压力的人群。按此传统定义,在房价上涨的现实情形下,任何肩负还贷责任的购房者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房奴。或者说,他们至少是一种承担甜蜜负担且令人羡慕的“奴隶”,他们的辛苦付出总有不断上涨的房价作为补偿和回报。因此,建设部原副部长的判断也算合理,尽管他的依据更多是个人住房面积的改善。
    但是,房奴说为何又会成为一种共识而在社会上流行呢?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人们对房奴的本意了解不清有关。有多少人会在感到高房价切肤压力同时,去探究房奴的真正含义呢?另一方面,与舆论的情绪化宣泄有关。从本质上说,当房奴说成为社会的普遍看法时,它就是一种关于房价的舆论。而舆论背后即隐藏着人们对于某个客体的看法,也隐藏着人们普遍性的情绪。这种情绪未必理性、客观,但其反映的是人们的真实感受。
    因此,房奴说虽然未必客观准确,但房奴说背后的感受却是真实的———它描述的是人们对高涨房价的不满与调侃,它反映的是现实中已经让人难以重负的房价。尽管,面对高涨房价,人们可以选择不买房,但在廉租房的投入不到100个亿,应该保障的覆盖面大概不到10%时,人们无疑还是会被“逼”进入房产市场。
    既然房价造成的影响是实际存在的,人们把此种影响称之为房奴待遇虽有夸大也无不可。此时,人们需要的不是房奴到底指的是什么的解答,不是谁让你买房的挖苦,也不是你应该知足的劝解,他们需要的是自身的诉求能否被重视。比如,房价是否还会飞涨,廉租房覆盖面何时扩大,中产阶层买房如何获得政策的优惠等等。
    如果房奴说背后的意见诉求得不到回应,反而被视为不理性的情绪化宣泄而忽视,那么正处于买房压力或面对买房压力的人是难以接受的———他们不仅看到了不断飞涨的房价,也看到了个人利益被忽视的现实。无论是从房产市场的良性发展,还是从和谐社会的建设来看,这种利益被忽视的感受都有其不能回避的负面性。所以,面对社会上流行的房奴说,去辨析去反驳,不如捕捉其背后的意见表达更有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