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糖:蒸蒸日上的“甜蜜事业”
    2007-08-17    本报记者:何丰伦    来源:经济参考报

  广西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伶俐糖厂一位工人在指挥卸甘蔗。新华社记者:张爱林 摄

  “广西糖产量占全国市场的一半以上,加入WTO以来,凭借着不断的技术更新,广西糖已经成为应对全球市场竞争最有力的‘航空母舰’。”面对日益高涨的糖价,资深糖业分析专家林文彬对广西糖业现状充分肯定。

价升质增:甜味越咂越浓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2000年以来,广西糖业经过一番优胜劣汰,成功地实现了从简单低级白砂糖生产向高级白砂糖生产的转变,不仅大量优质白砂糖成为广西的主导产品,而且在食糖领域创出了品牌。
  农垦糖业集团柳兴分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记者在柳兴分公司糖业基地采访时了解到,2000年,柳兴的优质白砂糖还是2400元/吨,最高不超过3200元/吨,企业只能在成本线上徘徊,品牌没有知名度,市场认可程度低,让柳兴人“郁闷”不已。
  面对困境,柳兴采取的做法就是全力以赴提高产品质量,对生产线实行一系列规范性要求,抓住每一个细节掌控。2004年以来,柳兴的优质白砂糖价格已经飙升到3600元/吨,在期货市场上的最高价格甚至高达5000元/吨。企业效益蒸蒸日上,职工的收入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
  柳兴仅仅是广西糖业的一个缩影。来自广西大宗食糖批发交易中心市场的统计表明,最近五年时间,广西糖价普遍上扬到3500-3600元/吨,比2000年平均增加了1000元/吨,而企业的生产成本则普遍下降了15%左右,与此同时,广西优质白砂糖已经占全区糖产量90%以上。
  实行蔗糖价格联动的广西,蔗农收入也稳定增长。2005-2006榨季,在蔗糖联动效应下,蔗农每吨甘蔗价格同比增加89元。广西蔗农种蔗实际收入达128.5亿元,同比增收46.4%,农民得到了实际好处。
  价升质增成本降,广西众多企业和蔗农分享到了“甜蜜事业”的甜滋味。

高产高糖:为中国糖业“解套”

  “作为全国糖业的龙头老大,广西更注重的是看到整个中国糖业面临原料供应的深层问题,并力求破解这些问题。”广西农业厅厅长张明沛一语道出了广西糖业面临的问题。
  缺乏原料蔗恰恰是广西乃至中国糖面临的最大问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和饮食结构改变,我国食糖供应缺口已经超过150万吨,成为实际意义上的食糖进口大国。在没有发生重大技术突破前,即甘蔗或甜菜转基因研究和大规模推广实现前,最近几年国内食糖现有糖料面积和制糖企业生产将达到极限:很难突破年产1300万吨大关。
  面对原料紧缺的问题,广西采取的措施是积极发展高产高糖的“吨糖甜”。广西确定2010年糖业综合发展目标为: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100-1200万亩。糖业专家认为,广西高产高糖田的综合发展战略,完全能够成为我国糖业“解套”的典范。

精制糖:力拼高端市场

  “白砂糖只能赚国内市场的钱,精制糖才能走出国门赚全球市场的钱。”广西农垦局局长刘志勇在柳兴精制糖生产线投产仪式上道出了中国糖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2006年4月,中国最大的精制糖生产线正式开工。这标志着已提前成为世界食糖产销大国的中国,通过延长产业链的方式,规避国际国内糖价高企带来的市场风险,并努力争取在国际食糖高端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以亚硫酸法生产耕地白糖仍是我国制糖企业的主要工艺,产品含硫量高,杂质比较多,存放一年半载就会变黄、变质,达不到国际主流食糖消费的产业标准。柳兴精制糖生产线以原糖作原料,采用碳法进行回溶和提纯处理,达到完全与国际标准接轨,可以存放几年时间颜色、品质都不会改变。  
  2007年初,年产30万吨精制糖的农垦集团防城分公司也正式动工建设,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广西企业意识到参与全球高端食糖市场竞争的巨大好处。
  精制糖是全球食糖消费的主流产品。精制糖带来的利润是白砂糖一倍以上。“即使是在糖价低迷的阶段,精制糖也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收益,延长产业链条就是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最佳方案。”广西农垦糖业集团柳兴制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黄昌成说。
  中国制糖企业很早就看到欧洲、美日等国市场的巨大潜力。2005年开始,欧盟分阶段削减食糖出口补贴,腾出巨大市场空间。  “精制糖”带来的产业链条延伸同时也给中国近4200多万与制糖产业密切相关的农民带来了稳定的收益。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的蔗农数量超过3700万,上世纪90年代糖价跌落低谷时曾经给他们带来切肤之痛。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