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型经济”理念激发农业活力
    2007-08-17    本报记者:张周来    来源:经济参考报

  广西东兴市边民在北仑河搬运从越南进口的货物。新华社记者:周华 摄

  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广西,多年以前在农业方面给人的印象似乎也跟大石山区的地块一样零碎,本地特色产业不成体系、不上规模。
  然而,近几年以来,广西农业在一些原本被认为缺乏潜力、不被看好的产业上接连爆出冷门,特别是桑蚕、柑橘、糖蔗等产业发展势头令人刮目相看,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将其称之为“隐型经济”。

桑蚕产业 一面旗帜

  2002至2003年,广西蚕业历经了几起几落的低潮和反复后,刚进入起步快走的成长发展期,就遇上全国性茧丝绸行业低潮。许多蚕农面临着血本无归的艰难困境。但谁也想不到,在最近的短短几年间,广西桑蚕业成为引领全国“东桑西移”的一面焦点旗帜。
  2005年,广西全区桑园面积141万亩,蚕茧产量14.846万吨,蚕茧产量约占全国的1/4,全国排位从2000年的第六位跃升到第一位,到2006年桑园面积发展到180.6万亩,蚕茧产量18.57万吨,稳居全国第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蚕业权威专家向仲怀称,广西已成为中国蚕业发展的典范。
  “通过科学分析判别,敏锐抓住目前还看不到、看不起、看不准的产业,咬定目标不放松,默默无闻苦干下去。广西桑蚕业发展的成功,就直接得益于这种‘隐型经济’理论的指导。”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深有感慨地说。
  面对当年桑蚕业出现的困境,自治区农业厅组织蚕业专家反复调研深入分析,认为广西桑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只要紧抓不放,就会在发展高潮到来之前抢占先机,赢得成功。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在别的地方还举棋不定时,广西农业和蚕业部门不等不靠,始终把桑蚕业作为广西的优势产业来打造。
  按照“良种+良法+产业化”的思路,培育和研究出了大批适用广西高温高湿气候特征的桑蚕新品种,以及小蚕共育、简易大棚等比较成熟的配套新技术,使广西蚕桑业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发展势头。有36个县产茧量突破了500吨,宜州市产茧量高达3.5万吨,成为全国桑蚕第一大县(市)。

参与竞争 柑橘突围

  我国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很多人担心广西相对薄弱的农业,尤其是广西的农产品很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难以找到市场活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广西水果业主打的柑橘产业在过去几年经历了从被动挨打到突出重围的过程。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关税大门首先打开,广西的水果专家马上发现,本地出产的荔枝、龙眼、菠萝、芒果等南亚热带水果,与国外的品种、应市季节存在很大的雷同,特别是周边东盟国家的水果,因为上市早、应市时间长、价格低廉等优势,给广西水果增加了重重压力。
  基于此,自治区农业厅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决定立即调整品种结构,加快发展与东盟国家最具互补优势的水果品种柑橘,重新抢占市场。一方面,他们加大早熟、特早熟和迟熟品种种植规模,抢占上市时间差;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无公害栽培、采后商品处理等技术推广,提升柑橘品质。
  自治区水果生产技术指导总站提供的信息表明,2006年广西全区柑橘种植面积达280多万亩,产量205万吨,总产排全国第四位,与第一大省仅相差约27万吨,发展势头迅猛。今年初,自治区农业厅满怀信心大胆提出: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拿下全国柑橘第一大省!

咬定糖蔗 活用机遇

  1993年开始,广西糖料蔗产量和产糖量就已经位居全国榜首。此后全国糖市经历了连续多年的糖价低迷以及原料蔗供应动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蔗糖业面临开放发展新格局,整个产业曾面临大规模调整。然而10多年来,广西农业人没有受到太大干扰,认定这一产业在本地大有潜力,咬定市场坚定发展,把全国糖蔗第一大省的“金冠”牢牢地戴在了头上。
  多年来,为保持广西糖蔗产业优势,自治区农业厅提出了扩面积、提单产、高糖率的目标,埋头抓生产,以“吨糖田”建设为载体,因地制宜推广高产高糖新品种、蔗地机械深耕深松技术等栽培技术,全面推动了糖料蔗生产水平的提高。
  “十五”期间广西全区糖料蔗生产科技贡献率达41.54%。全区35家制糖企业94间糖厂日榨能力达43万多吨,总产糖量占据了全国60%以上份额。
  十几年来,广西糖业一直在居安思危中稳定发展,着重变以前的依赖优势为现在的活用优势。记者从自治区农业糖料处了解到,2006年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1204万亩,预计总产量5459万吨,蔗农销售糖料蔗收入比上年增加42.33亿元,全区农民仅此项人均增加现金收入105元。
  张明沛认为,这些年来正是科学分析、敏锐发现的“隐形经济”理念为广西现代农业带来了持续不竭的动力源泉。目前,广西糖蔗、水果、蔬菜、粮食四个种植产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并已成为全国蚕桑第一大省、全国第二大中药材药库、全国速丰林第一大省,茧丝加工业排全国第五位,逐步向全国农业强县挺进。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