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8-14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小子 来源:国际金融报 |
|
|
在北京或上海,你的头脑和钱包会分别受到某种物品的冲击,其实,它们在度量衡上等值等价,可偏偏就“有人欢喜有人忧”。它们究竟是什么?在上海,我是指“硬币”,在北京,则是“纸币”——最明显的是一元纸币和一元硬币在这两个城市的不同欢迎程度。 在北京待的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手上有了越来越多的一元纸币,和一百元纸币一样,通过它们的厚度来“鼓舞”你的钱包,而且从物理角度上“钞票面前,张张平等”。如果你在北京付钱用了一元硬币,不少小商小贩的面部“表情肌”就会开始僵硬,有的就会很明确地告诉你:“不收硬币,有没有纸币?”有的即便收了,也会把硬币单独放在罐子里,这种“束之高阁”的行为即表示这些“钢崩儿”是一群不受欢迎的零钱。 把硬币找零给其他顾客?套用一句相声里的话——“您别挨骂了”,因为在北京人的消费习惯看来,给硬币是一种不太友好的做买卖行为:“我哪儿得罪你了,你要给我硬币?”所以店主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再把这些硬币拿出来找零。等这些硬币积少成多,店主们就会到银行把它们换成面额大一些的纸币。这种对一元硬币的
“暂时收藏”,有效阻止了它们在北京市场的流通。所以在北京,一元硬币通常都是刻意“换”来的,而不是自然获得的,如果不巧找零时拿到了硬币,你的第一反应很可能就是:得赶紧“脱手”! 在上海则刚好相反,如果你同时有一元纸币和一元硬币,十有八九你会先使用那张纸币,似乎一元纸币在钱包里就是显得碍眼。不过,上海人对纸币硬币的偏好,没有北京人那么“爱憎分明”。店主们对一元纸币没有多大的反感,绝对不会出现“拒收”的现象,不过他们喜欢使用硬币找零,也是不争的事实,毕竟他们面对的上海顾客就更喜欢使用硬币。如果你在上海待的时间一长,钱包就会通过另外一种形式受到“鼓舞”,因为硬币开始多起来,而一元纸币则迅速淡出。 京沪两地这种不同的偏好,又似乎很难从“南方”和“北方”这个地域差别来解释,因为广州人虽然在南方,不过他们也不常用一元硬币,更喜欢小票面的纸币;香港人也在南方,他们倒喜欢用硬币,何况他们也没有小票面的纸币。我还曾经问过两个上海朋友,为什么他们对纸币硬币有不同的喜好。“方便”,居然是两组人都提到的理由,不过“此方便非彼方便”。在上海,如果你没有交通IC卡,在地铁站用硬币买票就会方便很多,而且在上海非常普及的无人售票公交车上,投一元硬币“掷地有声”,对司机交待得清清楚楚,纸币往往就会塞不好,完成这个动作通常都会比投币需要更多的时间,有时候纸币就是会卡在“投币槽”里。而且,上海的女孩子都喜欢用零钱包,能用硬币的就用硬币,钱包是不轻易在公共场合现身的。 在北京,由于地铁除了交通IC卡之外,自动售票没有普及,无人售票车也比较少,硬币就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随身带着自然麻烦。零钱包北京也更显多余,不是夸张,在上海,不少男性也是有零钱包的,若是让北方大汉准备个零钱包,还是套用一句相声里的话——“您别挨骂了”。“干净”,则是更多上海人提到的理由,因为硬币不容易折损受污,而纸币却很容易被揉得皱巴巴,可能是上海人更喜欢“挺括”(上海话里“挺直平整”的意思),所以钞票放在钱夹里,能赏心悦目也是一种满足。而对北京人来说,钞票脏点算什么?还是大钞一张,倒是硬币显得有点小儿科,更像“铜板”,拿不出手。 不过可能有一种情况,大家都会喜欢硬币,尤其是那些喜欢把小票额钱往裤袋里塞的人。如果在开动洗衣机前,你忘了把零钱从衣物里拿出来,一系列“翻江倒海”之后,硬币还会是那硬币,而且还留着洗衣粉或柔顺剂的清香,而纸币却已经彻底破相,只剩一团纸糊糊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