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多年治理,如今的陕西已经由黄变绿。 新华社记者:丁海涛
摄 | 在人们过去的印象中,陕西是这样的: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无论是黄土高坡的“黄”,还是黄河水的“黄”,一片昏黄之色似乎成为人们心中对陕西抹不去的影子。 而现在的三秦大地,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7.3%,多种野生动物种群明显扩大,陕北能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过多年治理,如今的陕西已经由黄变绿。而这其中,绿色、生态、保护成为三个重要的关键词。
绿 色
很多陕西人会发现,今年入春以来的几次大风降温并未造成明显的沙尘暴天气,这在以往年份是不可想像的。据分析,这主要是由于陕西土地上绿色植被大面积增加。
最近五年来,陕西省每年以超过30亿元的投资进行林业建设,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4135万亩,年均造林800多万亩。“十五”期间森林覆盖率从32.55%提高到37.2%,生态状况已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发展。绿色正成为这个西北省份的主色调。 在西安市,近几年先后建设了丰庆公园、大唐芙蓉园、城市运动公园等一批大型公园和大雁塔北广场、十里铺广场、西门北广场等。西安新增园林绿地700多万平方米,现拥有广场35个,街头游园绿地总数达到100多个,公园49个。 悄然无声中,市民们感受着越来越浓密的绿色在向自己的身边簇拥。家住在顺城巷的西安市民陈涛说,过去这里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但现在的顺城巷经过治理,路平了、灯亮了,走路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西门广场、环城西苑,到处是绿树、绿草,西安市的变化确定给市民带来了好处。
生 态
陕西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分为三大区域、两大水系。属于黄河水系的陕北,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与黄土地、土窑洞、“羊肚子手巾红腰带”以及荒山秃岭联系在一起。 其实早在远古时代,陕北地区曾经是水草丰美、植被茂盛、牛羊成群的富庶之地。由于历代战争和人为的作用,大面积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大量泥沙流入河流,沙尘暴频繁出现,降雨量愈来愈少,陕北已经面临生态危机。 从1999年起,陕西开始试点退耕还林工程,在过去“种了一坡,收了一车”的贫瘠土地上开始种树种草。到2006年,仅延安市就退耕还林草845万亩,林草覆盖率达42.9%,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995平方公里。延安市有28万户120万群众直接受益。而陕西全省累计完成造林3197.8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在促进生态环境总体好转的同时,还带动和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使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改变了人居环境,在秦岭深入茂密的森林里,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等国家重点保护类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现在,朱鹮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发现的七只增加到1000多只,濒危状况得到缓解。同时,陕西省境内大熊猫作为一个新的秦岭亚种驰名国际,秦岭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273只,秦岭成为全球大熊猫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
保 护
正是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人为污染的治理,使陕西的山川正在逐渐变绿。 陕西省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森林管护面积达到11034.6万亩,同时建设公益林1886.66万亩,使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和增强。 为了控制工业及生活污染,陕西省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划定各类功能区,分别进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在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湖泊湿地保护区等依法设立的各种保护区域实行禁止开发。
2007年陕西省全年计划营造林木300万亩,力争森林覆盖率提高1%,而林业建设总投资争取达到37亿元,使退耕还林工程继续在全国保持较大份额,同时扩大“三北”防护林四期等林业工程建设规模。 今年陕西省生态建设的重点,将由偏远山区转向人口密集、人为活动频繁地区。不仅山绿了,水清了,村庄和农户庭院也要绿起来。今年陕西省启动庭院绿化、村庄绿化、渠路绿化和村庄周围一片林的“绿色家园”建设,年内将建设102个示范村,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 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使陕西人尝到了甜头。在过去享有盛誉的古遗址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之外,如今,自然生态旅游也成为陕西的一个精品旅游品牌。现在,陕西已发展各类森林公园69个,其中国家级26个,年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