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头管理到“握紧拳头” 探索构建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
    2007-08-08    本报记者:俞丽虹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两位女孩在徐家汇美食城内用餐。

  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长期以来采用分段管理的模式。多头管理、权责界面不清,成为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体制性因素。怎样才能使多头管理变为“握紧拳头”?自2005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食品卫生监管体制改革,尝试走出体制困局。
  “上海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农业、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食品源头和生产的同时,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来负责监督食品的流通和消费环节,传统的“四段式监管”被精简为“三段式监管”。原来在卫生部门负责食品安全工作的700多名监管人员,被整体划转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四”变“三”,看似简单,其实质却是对原先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在“采取分段监管为主”的工作基础上,逐步实现“由一个部门为主的综合性、专业化、成体系”的监管新模式。
  明确责权,集中精力,职能调整的积极效应很快显现出来。在上海的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人员达到1000人左右,必要时,还可调动药品监管力量;每年用于食品抽检的资金预算从3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食品抽检覆盖面明显扩大,抽检频率不断提高。
  《2006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状况报告》显示,2006年,上海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15.4%、5.6%,食物中毒发生率控制在万分之零点五的较低水平。
  在行政职能调整的同时,科学、完备的安全监测及快速检测体系也逐步建立,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到目前为止,上海在全市设置了79个监测点,对粮食、蔬菜、畜禽肉等18大类食品开展污染物监测。此外,监管部门还加强对重点食品的日常监督抽检,组织突击性快速和专项抽检,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机构,完善预警手段。2006年备受关注的“多宝鱼渔药残留超标事件”,就是上海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日常监测和检测中发现的。
  然而,作为特大型消费城市,上海所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依然不容忽视。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王龙兴在不久前的一次人大汇报会上坦言,上海不仅食品的消耗量庞大,而且自给率较低,有近七成的食品依赖外省市供应,对“食品数量和质量的源头控制能力都相当薄弱”。上海市食品研究所副所长马志英则认为,面对食品安全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现有法律法规明显滞后。
  据了解,目前,相关部门已建议对上海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地方立法。专家表示,通过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制环境,能够巩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成果,夯实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制基础。
  相关稿件
· 上海近日启动“世博会进社区”活动 2007-08-06
· 上海:农民工干建筑活有了“计价指南” 2007-08-03
· 上海电气与西门子启动新一轮战略合作 2007-08-03
· 上海楼市供求比创新高 2007-08-02
· 上海在嘉定建设汽车电子产业基地 2007-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