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不再把郊区农村视作城市天然的“摊大饼”式的延伸地带,而是实施明确的城乡统筹战略,进一步界定郊区农村在城市整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回应农村居民最直接的生活需求,不让农村居民“边缘化”。 目前,上海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城区和农村之比已缩小到2.5比1。城乡互通的基础设施网、就业网、保障网、卫生网和教育网正逐步建立起来。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2006年新建和改建的农村公路达1352公里,新增试运营的农村公交线路超过30条。 避免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就业及增收“两张皮”,已成为沪郊新一轮发展的一大“亮点”。到目前为止,已有七万名农民接受了培训,培训后就业率达70%左右。结合公交进村和“江南水乡”农居改造,上海建成40多个农业旅游景点,拓宽了农民增收门路。近三年来,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分别跃上7000、8000、9000元三个台阶,每年增幅超过10%,去年达到人均9213元,继续稳居全国之首。 据上海市农委人士说,从去年起,上海连续两年每年在市级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三亿元资金,用于改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和办学条件。上海还在加快完善区(县)中心医院、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实行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方式。 上海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在渐趋完善,郊区已有24万老年农民享受月养老金不低于85元的政府托底补贴;有83万农民参加了“农保”,150万农民纳入“镇保”。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9.1%,大病人均每年补偿5465元,最高的可达五万元。加上农村其他各类医疗保障,农民享受医保率达9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