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放过那些亚洲大亨!
谁该为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负责
    2007-08-02    FT亚洲版主编 维克托•马莱(Victor Mallet)    来源:国际金融报
  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去10年后,人们谈论的话题多集中于宏观经济原因,但对于同样须对金融危机负责的商界富豪,相关讨论并不多
  不要忘记那些企业大亨们。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去10年后,人们谈论的话题多集中于宏观经济原因,如放开资本账户控制、经常账户赤字以及无收益资产的过度投资。但对于同样须对金融危机负责的商界富豪,相关讨论并不多。
  对于二战后东南亚的经济“奇迹”、1997年至1998年间金融市场崩溃以及随后的经济复苏,当地行事低调的亿万富翁们发挥了关键(哪怕是有争议的)作用。了解一下印尼林绍良(Liem)和黄柏年(Widjaja)家族、被罢黜的泰国总理他信·西那瓦(Thaksin Shinawatra)等大亨们持久的政治影响力,你就能理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同时意识到亚洲目前仍然面临的挑战。
  上个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地区主管大卫·伯顿在新加坡新闻俱乐部发表演讲时礼貌地表示,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当时并未完全显现的金融行业和企业界弱点”。在为亚洲开发银行(ADB)撰写的一系列更为直白的报告中,经济学家们呼吁改善治理状况,并将印尼和菲律宾的腐败现象斥为“阻碍进步的深层障碍”。《中国经济季刊》编辑、研究公司龙州经讯董事乔·斯塔威尔在其新书《亚洲教父》中对该报告的观点进行了抨击。他认为,贪婪、腐败和过剩是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部分原因,长期以来,亚洲企业大亨们一直都是经济增长的受益者,而非刺激经济增长的力量。
  尽管存在不同的论调,但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多数分析却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997年前的东南亚经济成功和1998年后的经济复苏,都是在竞争性出口行业的推动下实现的。而企业大亨们——只有个别例外——则是在受保护、垄断且通常低效率的国内行业赚到了钱,例如房地产和银行业等。
  尽管泰国出口放缓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导火索,但实际上,是那些如今声名狼藉的“双重错配”(double-mismatch)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借入短期美元为项目融资,准备利用本币长期偿还。在亚洲货币暴跌、不可能偿还债务时,局面演变成了一场危机。
  10年过去了,一些大亨们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在资金逃离该地区之际,将数十亿美元从印尼撤到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往往被人们所忘记。西方投机者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了罪人,亚洲企业领袖则令人吃惊地被描绘为受害者。
  那些被发现行为不当的教父和政客们——包括苏哈托的商界密友穆罕默德·鲍勃·哈桑——得到了宽大处理,在监狱里更像是度假者,而非囚犯。政客们的遭遇仅略微糟糕一些。被透明国际称为全球头号窃国者的苏哈托躲过了刑事指控,不过,印尼政府最近对其提起了案值达15.4亿美元的民事诉讼,指控他通过一家慈善基金会窃取国家钱财。多数须对引发亚洲金融危机负责的大亨们最终都毫发无损(最多因此变得穷了一些)。“当地经济仍是大亨们主宰的经济。”斯塔威尔写道。
  为了避免另一次金融崩溃,也为了更有效地与中国和印度竞争,东南亚需要提高公司和国家的治理水平。在这个地区,这就意味着要结束政客与企业大亨之间的共生关系。很少有企业大亨承认有必要进行改革。他们总认为自己对总体繁荣作出了最大贡献。不过,从十年前那场危机得来的证据提醒我们,这种贡献非常值得怀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