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运行质量较好,城乡居民增收较多,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和谐安徽建设加快,体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61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7.2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656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2458.7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为16.7∶43.3∶4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0044元,比上年增加1374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6576元/人,比上年增加1799元。
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6%,居住类价格上涨3.8%;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0.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9%,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0.7%。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741万人,比上年增加71.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718.3万人,减少65万人;第二产业835.6万人,增加51.7万人;第三产业1187.1万人,增加84.6万人。在岗职工315.9万人,减少1.5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12.2万人,增加79.6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6.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5%。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农民持续增收和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仍然薄弱,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相当艰巨,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二、农 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168.3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80.2千公顷,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110千公顷,扩大310千公顷。油料、棉花种植面积分别调减为1155.4千公顷和375.1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703.8千公顷,增长5.9%。 全年粮食产量2860.7万吨,比上年增加255.4万吨,增产9.8%,创历史最好水平。油料产量261.6万吨,减产3.3%。棉花产量37.1万吨,增产19.4%。
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全年肉类总产量393.2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82.8万吨,增长0.7%。禽蛋产量123.4万吨,增长1%。牛奶产量12.3万吨,增长11.4%。水产品产量187万吨,增长5.3%。 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4237.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4%。农用拖拉机229.1万台,增长4.9%;农用运输车63.9万辆,增长5.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94.3万吨,增长3%。农村用电量73.8
亿千瓦小时,增长14.9%。有效灌溉面积3346.3千公顷,新增15.4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5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2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
1762.7亿元,增长20.3%。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继续快速增长。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
全省37个工业行业生产均保持增长,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0.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1.1%,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分别增长43.9%和48.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0.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8%。全年新产品产值500.5亿元,增长6.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增长6%,发电量增长13.2%,钢、成品钢材分别增长17.2%和16.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35.6%,汽车增长36.5%,家用电冰箱、房间空调器分别增长17%和20.8%。
200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0.7,比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创历年最好水平。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813.7亿元,增长27.1%;实现利税551.9亿元,增长25.4%,其中利润230.9亿元,增长35.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利润增幅均在50%以上。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1.4亿元,增长2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70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35.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116.1万平方米,增加34.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44.7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其中,城镇投资3061.2亿元,增长43.8%;农村投资483.5亿元,增长26.6%。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04.2亿元,增长38.1%;第二产业投资1477.4亿元,增长48.5%;第三产业投资1963.1亿元,增长35.4%。从行业看,工业投资增长4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60.8%;三产中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居民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40.3%、90.5%和1.3倍。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37.4亿元,比上年增长38.7%。商品房屋销售额535.9亿元,增长26.6%。 全年共安排“861”行动计划续建及新开工项目777个,当年完成投资1499.3亿元,比上年增长46.2%,其中省政府直接调度的2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818.7亿元,增长57.8%。马钢500万吨薄板带、江汽运动型多功能车、铜陵有色高精度铜板带等158个项目已建成或基本建成。亳州―阜阳、安庆―池州等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245.9公里;合宁铁路全线铺轨,铜九铁路铜陵至池州段建成通车;建成或基本建成张集二期、顾桥等矿井以及阜阳、六安等电厂项目,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22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375万千瓦。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106.2亿元,增长16.4%;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923.2亿元,增长13.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719.5亿元,增长14.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83.8亿元,增长17.8%;其他行业零售额26.1亿元,增长6.3%。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34.2%,建筑装潢材料类增长31%,金银珠宝类增长30.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0%,汽车类增长29.8%,日用品类增长29.1%,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6.3%,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2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3.6%,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2.8%。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年进出口总额12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3%。其中,出口68.4亿美元,增长31.7%;进口54.1亿美元,增长37.7%。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增长34.2%,占全部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33.4%提高到34%。从出口经营主体看,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增势强劲,分别增长45%和39.7%。
2006年出口主要分类及地区分布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92家,比上年增长40.6%;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亿美元,增长60.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9亿美元,增长102.4%。合同外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增多,来皖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增加到35家。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金额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6%;完成营业额4.2亿美元,增长50%;当年外派劳务人员8127人,增长42.1%。 全年接待海外游客8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接待国内游客6158.7万人次,增长31.5%。旅游总收入411.5亿元,增长33.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亿美元,增长22%;国内旅游收入387.6亿元,增长34.2%。年末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点(区)116处。
七、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4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7.9亿人,货物运输量7.2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6%和10.4%;旅客运输周转量889.7亿人公里,货物运输周转量1695.5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0.2%和8.7%。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9998.9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11.5万吨。
2006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
2006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
年末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94.6万辆,比上年增长17.5%,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44.4万辆,增长25.4%。民用轿车拥有量27.9万辆,增长31.2%,其中私人轿车拥有量16.5万辆,增长46%。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58.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35.2亿元,增长27%;邮政业务总量22.9亿元,增长16.6%。年末本地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56.7万门,比上年增加145.5万门。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501.4万户,增加151.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16.7万户,增加169.8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44.4部,增加5.5部。年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13.9万户,增加38.6万户。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全年财政收入8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7.7亿元,增长28%。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9.8%、31.3%和35.5%。财政支出915.8亿元,增长28.4%。其中,基建支出增长46.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6.8%,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31.5%。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口径,下同)7100.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16.9亿元,增长18.6%。其中,企业存款2017.3
亿元,增长21.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077.8亿元,增长16.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132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42.3亿元,增长19.5%。其中,短期贷款2561.9亿元,增长14.3%;中长期贷款2240.7亿元,增长27.6%。 全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新股1只(A股),增发3只,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1只,共筹集资金67.6亿元。到2006年末,全省有上市公司46家,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747.8亿元,比上年增长96.8%。全年我省境内证券经营机构证券交易量3037亿元,期货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量5577.9亿元。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39.7亿元,增长29.4%;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124.9亿元,增长21.8%。赔款和给付38.9亿元,增长27.8%。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20.6亿元,增长27.8%;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18.3亿元,增长27.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9个,在学研究生25069人。普通高校83所,在校生66.4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77.8
万人。普通高中786所,在校生128.8万人。普通初中3301所,在校生341.5万人。小学18204所,在校生558.3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8.2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2%。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毕业生数76.5万人。
2006年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年末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9万人,比上年增长3.3%。科研机构917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机构321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万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6个,部属实验室12个。全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R&D)55亿元,增长20.6%,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9%。 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583项,主要科技成果有:基于风险评价的石化装置与城市燃气储配系统承压设备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HFC4GA1汽油发动机产品研究与开发、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子站系统、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总体布置研究、量子通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等。全年受理专利申请4679件,授权专利223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3.1%和15.3%。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792项,成交金额18.5亿元。 全省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21个,其中系统内94个,国家检测中心3个。共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5个,完成产品认证的企业842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79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79.2万台件;制定、修订地方标准103项。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年末全省有19个中国名牌产品、100个国家免检产品、1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538个安徽名牌产品。 全年省测绘档案资料馆为社会各界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10300张,大地控制点成果1949个(含GPS点),利用档案资料450卷(盒),航空摄影底片8152张,底片56筒(卷),航空航天影像数据光盘376盘。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2个,群众艺术馆13个,文化馆105个,公共图书馆88个,博物馆43个。广播电台17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05%。电视台17座,有线电视用户316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38%。全年出版报纸97种,总印数10.7亿份;期刊176种,总印数0.54亿册;图书3500种,总印数2亿册;电子、音像出版物614种,出版数量300万盒(张)。年末全省共有各级国家档案馆124个,馆藏档案资料1230万卷(件、册),库馆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 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医务室等)930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98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8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17个。医院、卫生院床位12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7万人,注册护士4.9万人。乡村卫生室2.3万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6万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96%。全省共有30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际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1384.8万人。 全年我省运动员在国际和国内重大比赛中,共获得45.5枚金牌、23.5枚银牌和44枚铜牌。其中,世界冠军5个、世界亚军2个。在第十五届亚运会上,我省运动员获得5枚金牌、1枚银牌和2枚铜牌。全年共举办万人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65次,参加活动人数70多万人次。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6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2.6‰,比上年上升0.17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3‰,上升0.0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3‰,上升0.1个千分点。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593.5万人,比上年增加77.5
万人;常住人口6110万人,减少10万人;城镇化率37.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1.1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69.1元,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294.7元,增长14.6%,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1.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4%,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20.9元,增长10.2%,其中食品支出增长4.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2%,比上年降低2.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增加1平方米。 年末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95.3万人,比上年增加23.1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60.5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134.8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41.2万人,增加54.1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16.5万人,参保的退休人员124.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362.6万人,增加2.3万人。全年为42.9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 年末全省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5.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4万多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473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400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2.8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37亿元。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38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86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16种,非金属矿产63种,水气矿产2种。全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240项,完成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1392平方公里,完成1∶25万国土资源大调查1.47万平方公里,新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8处。 年末全省共有省、市、县级环境监测站79个。监测的17个城市中,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全省建成烟尘控制区195个,面积958.6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84个,面积641.8平方公里。 年末全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总数累计30个。已建成自然保护区35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28个、县级1个。当年人工造林面积45.5千公顷。年末森林面积3599.5千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6258.4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3755.4万立方米。 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轻度污染;长江干流安徽段水质以Ⅱ类水质为主,水质状况优,主要支流整体水质轻度污染;巢湖湖区水质中度污染,全湖呈轻度富营养状态,9条主要环湖河流总体水质轻度污染;新安江干、支流水质以Ⅱ类水质为主,整体水质状况优。 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75人,比上年下降21.9%;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十万人死亡人数为2.4
人,下降7.7%;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1.06人,增长8.2%。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4151起;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6.87人,下降9.3%。全年发生火灾事故9203起。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省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 5、民航运输统计对象为东方航空公司合肥分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