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竞争力之源
    2007-07-18    本报记者:殷耀 张云龙    来源:经济参考报

  那首回荡千古的《敕勒歌》留给人们的印象根深蒂固——内蒙古就是一望无际苍苍茫茫的大草原。而如今红遍歌坛传唱不衰的草原歌曲,告诉人们的依然是一派牧野景象——“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如今,当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速度高居全国前位时,开发建设热浪翻涌,内蒙古人想听到的最高兴的赞誉是:“你们的大草原真美!”
  在一次亦得亦失的轮回中,内蒙古经历了一次绿色回归的洗礼。游走于传统与现代的内蒙古,一方面追逐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一方面又在竭力还原和留住传统与美丽。在呼唤现代渴求发展的同时,内蒙古人也愈来愈清晰了一种发展思路:草原是内蒙古最大的优势,草原是内蒙古最好的竞争资源。

当绿色褪去:还能谈发展吗

  每天早上8点和下午5点,55岁的嘎日布总要赶着自家的奶牛到村里唯一的奶站去挤奶,饲养奶牛成了她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呼和浩特市周边的许多农民没什么区别。
  但嘎日布是牧民,她在距离呼和浩特700多公里的锡林郭勒草原长大。6年前,她和伊利勒特苏木的几十户牧民一起从草原搬进了锡林浩特市,住进市东郊的欣康移民村。
  “那时候,我家有5000多亩草场,只养着三四十只羊,草还不够吃,家里劳动力又少,实在没法维持生活,”嘎日布说,“草场退化的太厉害了!”
  总面积近3亿亩的锡林郭勒草原,一直是内蒙古的畜牧业基地。上世纪80年代,由于长期的超载过牧和草原建设投入不足,加上自然灾害不断,这片北方的生态屏障萎缩破碎了。
  世纪之交的那几次沙尘暴,永远是草原的耻辱,当身在北京的人们惊异于漫天的黄沙时,更难想像这竟是从内蒙古刮来的。千年的草原印象被沙尘暴击碎了!据统计,内蒙古13亿亩草场退化沙化一度曾达到5.8亿亩。生态的恶化使内蒙古从政府官员到牧民都明白一个道理,草原和绿色对于内蒙古太重要了,当失去绿色时,就会失去发展的基础。

绿色回归:折射发展理念转变

  为了使翡翠般的草原不再失色与萎缩,今天的内蒙古草原牧区纷纷提出了围封草场、转移人口、保护生态的发展战略,从重视草原的生产功能到回归草原的生态功能,这是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变局。让绿色回归,折射了内蒙古人发展理念的转变。
  拥有13亿亩之多天然草原的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人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她、保护她。从2000年始,内蒙古实施禁牧、休牧和轮牧已7个年头了,到2006年底,内蒙古已有7亿多亩草原禁牧、休牧和轮牧,重新休养生息。为了草原多绿色,放下羊鞭别牧场——草原退化较为严重的锡林郭勒盟,已有5万多牧民告别草场。
  10年前,记者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采访时,当地林业工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们为国家提供了多少亿立方米优质木材。2000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数十万林区人放下斧锯成了营林人。据内蒙古森工集团总经理孙扎根介绍,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森林经营目标已转变为以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为主,林区生态公益林面积大幅度增加,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蓄积量净增近6500万立方米,用材林与生态林的比例由过去的90:10变为现在的31:69。这种数据的逆转,让人领悟的是一种理念转变和理性回归:绿色无价。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内蒙古过去许多低产的坡地已退耕归还绿色,人们更多地看重了它们的生态功用。2000年以来,内蒙古逐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6亿亩,荒漠化土地减少2400万亩,沙化土地减少730万亩,生态治理速度已超过沙化扩展速度。7年来,国家先后投入近200亿元,帮助内蒙古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内蒙古的生态并呈现出“整体恶化得到遏制,局部好转”的好势头。
  在最近的10年间,一批顽强治沙、改变家园、呼唤绿色的英雄出现在内蒙古:殷玉珍、王明海、永青加布等等。治沙英雄的出现,是内蒙古绿色回归的一个信号。他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硬是凭借个人的力量圆了绿色的梦。
  一代又一代内蒙古人开始了治理荒漠化的绿色接力,一批又一批牧民为了草原的绿色还在别离家园,为的是那句古老的歌谣:“祝福草原多绿色,留下千秋无量功德。”

绿色草原:名牌产品之魂

  如今,提起伊利、蒙牛两大乳品公司,可谓家喻户晓,高科技含量的养殖牧场、世界领先的生产线,让它们引领中国的乳业发展。这里除了企业自食的努力外,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绿色、无污染的品质是他们最大的卖点。草原和绿色,征服了挑剔的消费者;草原和绿色,是内蒙古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赖以柱其间”的魂。
  今天,内蒙古众多的企业认识到:产品的竞争力之源在“内蒙古大草原”这六个字。于是绿色食品产业巧借“无污染大草原”所蕴含的商机,依托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绿色食品原料,在现代消费“健康风”的鼓舞下异军突起——乳业成功了,已造就了国内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肉食品加工业成功了,草原兴发、小肥门羊、小尾羊等一批企业势头正劲;羊绒加工企业成功了,鄂尔多斯、鹿王等一批企业享誉国内外市场;就连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公司的煤炭,也打出了“绿色煤炭”的招牌……绿色草原造就了绿色名牌,成为内蒙古经济抹上了一大亮色。
  在内蒙古采访,到处可见“生态立县(旗)”的口号,生态建设深入人心,绿色成为宝贵财富。一批肉、乳、面粉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凭借大草原的绿色优势,迅速崛起,成为内蒙古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产值已经占到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2.3%。
  依托大草原的赐予,内蒙古的羊绒制品、乳制品、肉类加工企业一遍又一遍地抒发着“新草原情”:伊利、蒙牛这样的现代化企业,在广告中向人们递出的地地道道的草原“名片”,蒙牛、小肥羊、草原牛妈妈……名称中打上草原的烙印。
  近几年,随着环境保护门槛的提高,节约能耗约束性加强,内蒙古的“绿色”已经从生态建设、农畜产品延伸到工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渗透煤矿、电厂、化工、冶金等行业当中。
  包头是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环境改善。绿色,是这个工业城市的名片,从市区任何一个居民小区出发,走路不到10分钟都可以到达一个绿化程度较高的公园。正是凭此,包头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和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如今,为了草原多绿色,内蒙古人已开始选择新的工业化发展之路,节能减排、保护草原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前不久,包铝精铝项目一期5000吨偏析法精铝生产线正式投产,企业生产的精铝锭纯度达到99.996%以上,偏析法工艺有许多优点。包铝集团董事长芦林说:“关键一个最大好处是,没有环境污染。”

  相关稿件
· 内蒙古铁路建设上半年完成投资33多亿元 2007-07-16
· 盛夏多雨带将位于长江中游和内蒙古中西部 2007-07-11
· 内蒙古民间收藏大师邢野:30年收藏为圆一梦 2007-07-09
· 内蒙古:草原文化吸引游客 2007-06-25
· 内蒙古细化节能措施强化节能监管 2007-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