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国不断出台各种调控措施,但贸易顺差依然持续居高不下。据海关总署7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扩大至1125.3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顺差的三分之二。为此,《市场报》记者采访了商务部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马宇。
出口竞争力强
《市场报》:中国贸易顺差已持续12年了,这一现象是否会持续下去? 马宇:一个时期内还会保持增长,但不会一直强劲上升。出于与贸易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势必会有不断的调整。当前外贸顺差主要的后劲,来自我国外贸的国际竞争力强。竞争力强,出口就还会持续增高。但调整也是必要的,比如加大进口力度等,都会使这一势头得到缓解。 《市场报》:近期我国在退税机制方面猛药不断,希望由此调节进出口贸易,这是否可以适度调整出口竞争力? 马宇:从长远看,尽管我国不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但国内企业产能过剩状况短期内很难扭转,而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确实强劲,因此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很难在短期内压下来。另外,今年以来,人民币对除美元以外的主要货币相对贬值,一定程度上,又反过来提高了出口竞争力。
进口需要释放
《市场报》:为调节外贸顺差,我国早就提出加强进口,也拿出了包括不断降低关税在内的各种激励措施,为什么至今进口的增长幅度仍远远低于出口? 马宇:进口一时间还难有大幅度增长。原因有三:一是内需强劲;二是进口贸易的实际壁垒难以在短时期内解决,无法将进口需求释放出来;三是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出口对我国实行有条件的限制,有一些甚至比较苛刻。 包括上述原因在内的种种因素,让进口成本,持续处于较高的状态。关税不断下降,但企业进口额度和自主程度仍有非关税的约束。如汽车进口,国内需求很强劲,但进口数量并未完全受市场调节。这样的问题在其他行业也存在。 《市场报》:这意味着我国进出口结构是失衡的? 马宇:可以这么说。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我们一直主张以出口为导向,同时担忧进口对国内的冲击。改革开放接近30年来,这方面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市场报》: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如何评判? 马宇:这些年来,我们实际上已开始慢慢改变这种情况,注意进出口平衡,并且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进口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扩大投资准入
《市场报》:能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贸易结构的变化,使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生产与投资的重要基地? 马宇:是的,现今的国际贸易,早已不是单纯的货物贸易,而是资本、服务、劳动力等全要素的流动,且每个要素都相互影响,不可分割。货物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更为密切,贸易可以带动投资,而投资则在更广范围内和更大程度上推进了贸易。我国对外开放中贸易与投资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事实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这点。可以说,如果没有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外商投资,我国也不可能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不会达到现在的程度。 《市场报》:我国曾经在政策上鼓励外商在华投资以替代进口,现在这种情况有所改变,是否有利外贸顺差增幅的减缓? 马宇:你说的情况在以往进口控制很严的行业中都有清楚体现。当然,现在发生了重大变化,贸易政策已经大幅度放松,国外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成本大大降低,外商的贸易冲动在加强。要注意到的是,减缓顺差的增幅并不是目的。对于我国来说,让外商在华投资生产无疑比进口产品更有益,因为可以得到就业、税收、技术等更多的溢出效应。所以,进一步放松投资管制,扩大外商投资的市场准入,也就成了贸易自由化快速推进的形势下,贸易投资政策协调的一个基本选择。
不宜刻意控制顺差
《市场报》:您如何评论许多人对外贸顺差的高度关注? 马宇:关心是好事,但我反对将压力夸大的关注,反对刻意地控制。外贸顺差是全球国际化分工顺理成章的体现。我国对外贸易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形成了今天的竞争力格局,更何况这一格局不仅仅是对我们一国有利。简单地把贸易顺差造成的问题推给中国外贸,那是不可取的。同样,不加分析地、刻意地控制所谓的外贸顺差,不仅伤害了自己,也对整个国际化分工的全球贸易格局有损无益。 《市场报》:眼下,人民币升值等不可预测的情况,都与外贸顺差引起的国际压力相关。对于这些现实问题,您认为该如何应对? 马宇:我不赞成为压顺差而压顺差的作法,以此来减轻国际压力。国际贸易自有它的内在规律,强硬地扭转,只会适得其反,只会给国际贸易关系和国内经济格局造成扭曲。因此,我们最好的作法,一是顺应市场,让市场的力量来平衡技术和贸易的落差;二是让潜在的进口能量释放出来,而不是靠政府采购或是靠政府采取的其他办法;三是拿出有利于市场发展需要的措施,让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