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忽悠非常罕见
假如有消费者进饭店点份清炒芥兰,不料却吃出来一只蟑螂,而餐厅经理义正辞严,并运用一系列生物学原理,解释说这是优质蛋白,并要因此加价,你恼火不恼火? 不过,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由于竞争充分,“顾客永远是对的”已经是餐饮业流行多年的格言。但不幸的是,在普遍市场化的今天,类似情况却屡屡在电信业出现。 这几天,北京移动全球通用户正在遭受着一场莫大的侮辱。明明是一个精心算计出台的涨价方案,却言称“真正意义上的彻底的单向收费”,并美其名曰
“被叫全免”;明明北京移动的资费全国最高,却言之凿凿称用户早已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尤其是要求不明真相的用户冒着酷暑,又是排队申请又是签署协议的做派,恰像一个江湖郎中:明明知道手中的膏药其实是炒面糊糊,却吆喝成“仙丹”,并且又是扬幡又是贴符,还念出“急急如律令”的咒诀来故弄玄虚。 市场化之后,生产者、经营者小心翼翼,以消费者的认可为前提,来实现自己的商业利益。但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消费者竟被北京移动如此明目张胆地当成白痴肆意羞辱玩弄,实属罕见。
移动用户常年败北
手机用户和移动公司之间的争执由来已久,移动公司也在消协的“黑榜”上常年挂名。那么,双方博弈结果如何呢? 几年前,移动公司的“移动梦网”成为不少人的噩梦。诱定制、偷定制、强定制,让不少手机用户在毫不知情中源源不断损失话费。如此延续数年,随着用户投诉增加、媒体频频披露、主管部委难堪,移动公司对梦网服务以及合作伙伴SP进行了大规模整顿,但已从用户身上揩足了油的移动公司,事后对消费者不仅一个钢蹦儿也没往外吐、一个歉也没有道,还俨然成了“壮士断腕”、“痛下杀手”的企业,显得一身正气。 高昂的漫游费一直是移动铁打不动的收费项目。日前有业内专家称,国内漫游成本几乎为零。用户这才明白过来并议论纷纷,但移动公司对此没有任何解释,既不承认,也不澄清,只生硬表态,近期不可能取消漫游费。这分明是告诉用户:不管合不合理,这费我就收了,且还将继续收下去,你能拿我咋样! 移动用户最为期盼的,则是双向收费改为单向收费。争取十多年之后,移动公司出台了林林总总能难倒数学家的各种套餐。正当用户对套餐满腹牢骚的时候,北京移动突然罕见地“顺应民意”,推出了名为优惠、实为涨价的“单向收费”。这一举措,不仅倒逼用户重新审视自己的“套餐”,北京移动又有了推迟单向收费的借口! 多年来,尽管许多私下动作毫不光彩,尽管广大用户满腹怨言,但这并不妨碍移动公司每天净赚上亿元的真金白银。中国移动2006年的业绩为:全年收入为2953.6亿元,同比增长21.5%;净利润660亿元,同比增长23.3%。
如此胆壮根在垄断
北京移动如此玩弄用户,为何毫不心虚、理直气壮呢?在我国一些移动通信业务竞争激烈的地区,移动公司早就实现了低廉资费的单向收费,甚至个别地区还有从联通转网到移动可以获赠若干元话费的优惠活动。但在北京市场,移动公司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其资费标准稳居全国最高。尤其是移动全球通用户,手机号码改变的代价会相对较高,所以对既有用户来说,北京移动就是名副其实的垄断企业。垄断之下,服务意识早已荡然无存,设置门槛、太极推手和文字游戏成了他们掩盖自己背弃商业基本诚信的最好武器。 不仅仅是北京移动和通信行业,几乎所有的垄断者都大抵如此。比如,最近银行业采取了提高ATM机日取款上限的措施来缓解排队难问题,但附加的每次取款2000元上限的门槛,在给银行赚来飞涨的跨行手续费的同时,也给顾客增加了麻烦和取款危险性的几率。又如,银行最近加息,对贷款账户自动加息,存款账户却需到银行排队手动转存,否则就放弃自己的利益白白送给银行。说白了,面对垄断企业,消费者如果追求不排队,就必须付出利益代价;要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就必须去排队!所谓的缓解排队或者提升服务,并不是垄断行业的追求,只是它们追求最大利润时拿来混淆视听的幌子。 在上个月发改委和信息产业部举办的电信资费座谈会上,关于电信资费改革确定了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今后运营商推出的套餐形式必须是单向收费的,双向收费方案不批;第二,运营商新出台的资费方案必须是下降的,不能变相涨价;第三,限定期限全面实现单向收费。对此,有北京移动用户向《市场报》记者明确表态,从根本上来说,对手机资费下降到合理区间,他们并不寄希望于某个具体的会议,而只能是将来电信市场的充分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