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中国社科院发布报告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并认为我国的人口红利将被耗尽。 面对即将到来的劳动力短缺,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可续发展很是忧心,甚至有人把劳动力短缺归罪于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不可否认,劳动力短缺会带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阵痛,但它未必全是坏事,我们应该从中看到机遇。
劳动力短缺,直接受益者就是广大劳动者,他们的工资将上涨。正是因为长期以来的劳动力供过于求,使得劳动力的价格不能随着经济发展一起分享红利,比如在去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广东打工者的工资12年仅仅涨了68元,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实际上是负增长。劳动力短缺,供不应求,劳动力的价值将逐渐吻合劳动者付出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将尽可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
劳动力短缺,可以有效地促进就业,这对青年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个社会福音。研究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平均在0.2左右,意味着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长大约是0.2个百分点。这个就业弹性比国际平均数都要低得多,这也是近几年来我国就业形势紧张的根源所在。劳动力短缺,要维持或者扩大现有的生产,就会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就业机会将更多。
劳动力短缺,可以有效防止经济过热。我国经济近两年来,有明显的过热迹象,但这种过热,是伴随着CPI超过警戒线、外贸顺差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形成的,也就是说,它仅仅是过度投资带来的。经济过热可能导致产品大量积压,银行实际利率水平大大提高,极有可能引发企业破产的浪潮,以致于使局部的债务链条中断,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信用体系的紊乱甚至崩溃,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萧条。而这种过度投资所依赖的正是大量的劳动力,如果劳动力短缺,这种经济过热就不具有持续性。即使以后再出现经济过热,也就是消费推动型经济过热,后果就没有这么可怕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劳动力短缺,可以促使我国经济主动去化解劳动力短缺的劣势,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比如,从劳动集约型转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从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本的高投入到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以达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了13亿人口,加上环境受到破坏,资源被掠夺性开采,大大降低了我国居民的生存质量。劳动力短缺,目前还是阶段性的,还不足以要改变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我们不应该单纯追求人口红利,还应该从劳动力短缺中看到机遇,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人口分享福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