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回归”之路
    2007-03-06        来源:京华时报

  “中国需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来当教师”———这是温总理的一个心愿。
  如今,他正努力将这个心愿变为现实。
  从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创办,到目前遍及全国的150多所高师院校,中国高校的师范教育曾经历了一个从免费到收费的历史转变。此次再次提出师范生免费,看似政策的“回归”,背后包含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

免费教育可溯及百年前

  2007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加强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试点,引导各地建立鼓励优秀人才当教师的新机制。”这是教育部首次以文件形式,透露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的消息。
  这一敏感的信息,被北京师范大学政策研究室的方增泉、孟大虎、魏书亮三位老师捕捉到了。经过1个多月的酝酿和思考,一则《师范生教育值得期待》的评论,发表在2月7日的《光明日报》上。
  北师大政策研究室主任方增泉介绍,师范生免费并不是首次提出和实施。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开展以来,国家一直对师范生给予优惠待遇,免学费和其他费用。这项政策,最早可追溯到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时期。
  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师范出身一项,系破格从优,以资鼓励”。所谓“出身”指待遇和毕业后的出路。师范生的食宿由公家供给,宿舍、自修室都很宽余,伙食讲究。每人冬夏二季各发一套操衣,还有青衫、靴子等物。此外,还按学生月考成绩,分别给予数元或十数元的奖金。
  民国时期,师范生免收学费,由学校供给餐费及杂费,并由学校酌给校内必需费用。
  这种政策下的师范生,毕业后有服务年限的规定。
  新中国成立后,所有大学都实行免费入学,早有免费传统的师范生也不例外。除与一般本科生享受同样优惠外,师范院校可提前录取,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每月都可获得一定的补助。
  魏书亮回忆,1989年他在河南大学就读学校教育专业时,就属于师范生,除了不用交学费、住宿费外,每个月还可获得一定补助,除补助金外,还有饭票、菜票等,平时的生活费用基本不用发愁。

走向收费的历史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都是国家包办高等教育。国家对于所有高等院校学生一律实行免费教育,不仅免学费、住宿费,而且大部分学生还享受人民助学金。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一直享受着国家给予的各种福利,“读师范不花钱”成了那个年代青年们的一种深刻记忆。
  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里,确定了“非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成本收取一定比例费用”的改革思路。
  1996年12月颁布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规定》,高校“学费标准根据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农林、师范、体育、航海、民族专业等,享受国家专业奖学金的高校学生免缴学费”。
  “这次转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大多数高校的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相比,依然还享受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奖学金、补助等,但它却是师范教育变革的一个信号。”魏书亮回忆,从那以后,一些师范院校开始调整收费政策,从过去的全部免除学费,调整为收取一部分费用。
  1997年以来,大学全面扩招,全国很多地方高校的师范教育专业,就已开始收取部分学费。
  2000年6月5日,教育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2000年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对享受国家专业奖学金的高等学校学生可收费,具体标准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这一条款,为高等师范院校在招生收费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
  也就是在这个文件下发后一年,作为中国师范院校中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实行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并轨”招生,师范生不再享受以往的种种优待。

教育现状中的问题

  方增泉说,与实行收费政策相对应的一个变化是,师范生毕业后可不受限制、自由就业。
  不利的方面也非常突出。一是报考师范院校的优秀生源明显减少,二是师范毕业生中一些比较优秀的不去从事教育工作,三是倾斜政策不到位,使毕业生不可避免地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贫困地区走向发达地区、从一般学校向重点学校集中,教师资源分布更不均衡。
  在国家投入不断加大、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教师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从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深化到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日益增长的需求,都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高素质师资匮乏,在广大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更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曾对中部师资状况做过一份调查。调查显示,2004年,拥有516所中小学的湖北省监利县,按省定标准缺编4252人,缺编率34.3%,按县定标准(在省定标准基础上缩减10%)仍缺编3012人。直到现在,这种缺编窘境仍没解决。
  同时,中部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面临“断层”危机。
  周洪宇说,“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是对中部地区农村教师年龄结构的现状描述。湖南一个地级市曾对辖区内中小学师资现状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小学教师过剩5000人,高中教师却有着2000人的缺口。
  西部地区也有类似情况,由于教师待遇、地区发展等因素影响,西部地区教师普遍存在不稳定性。“30.8%的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想换职业。”这是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常宝宁率领的调查组对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意向调查后,得出的结论。

免费政策的“回归”

  面对新形势和任务,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成为当务之急。
  重新提出实施师范教育免费政策,成为政府今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了精心考虑和思考。”方增泉说,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师范生免费教育对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06年7月至11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先后召开四次座谈会,跟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教师、校长和教育专家进行了交谈。就是在这四次座谈中,温总理表达了“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依靠教师”、“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等指向性明确的观点。
  今年的2月4日,温总理在东北师范大学视察时说,教育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大事,这些年国家加大投入,让孩子们都上得起学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下一个目标是让孩子们上好学,这就需要大批优秀教师。国家将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改革和扶持力度。
  当时在场的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回忆,总理说“要把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师范院校来,把最有才华的学生培养成人民教师,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等一番话时,学生们长时间鼓掌欢呼。
  也正是这一番话,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入师范生免费,做了铺垫。

相应工作有待加强

  昨天(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向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当他提到“今年将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下午,代表、委员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师范生免费教育”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北师大政策研究室主任方增泉认为,师范生免费以后,如何将优秀人才稳定在教师岗位,应是政府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中西部地区,更应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他建议中央财政建立专项基金,以推行教龄累进工资制度。另外,中央财政还应配套专项基金,支付中西部就业师范毕业生的继续教育费用,为师范毕业生制订一个完整有序的继续教育计划。通过一系列激励性政策,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