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富豪榜不合逻辑合情理
    2007-02-07    文宽    来源:东方网
    2007年2月6日,一篇题为《富豪教授榜竟成学生考研依据》的报道成为各大网站转载的焦点。该报道内含一份“中国教授富豪排行榜”,报道称,一方面,教授富豪的出现,折射出知识经济在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现实,反映了部分知识分子能够通过自己的知识赚取财富,利国利民利己,代表着对“照本宣科”式的旧教学方式的彻底否定;另一方面,集诲人不倦的教授形象与“利润为王”的富豪形象于一身,教授富豪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可能在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失去平衡,从而影响到对所带研究生的指导等等。报道断言:面对千军万马奔考研的局面,“可以预见在来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些教授富豪必定会广受欢迎,报考者趋之若鹜”。
    我们认为,这份“排行榜”及其相关报道存在明显的逻辑问题。
    其一,无论是福布斯的富豪排行榜,还是武书连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抑或其他有影响力的排行榜,至少在形式上对入选对象(富豪、中国大学等)和排名标准(具体的评价体系)有严格界定。但“中国教授富豪排行榜”并没有给出“教授富豪”以清晰含义,也没有制订相关的排名标准,仅仅罗列了一长串所谓兼有教授和富豪两重角色的人名。进一步看,排行榜中的“教授”,又可划分为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熟知研究生招生工作的人都知道,后两者与前者并非同等地具有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即便有,也往往会在招生人数与类别等方面受到限制,如只能招收少量的计划外考生等等。由于没有关键指标,直接影响到该报道的读者对“形势”作出准确把握。
    其二,断言“这些教授富豪必定会广受欢迎,报考者趋之若鹜”缺乏足够理由。从逻辑上看,上述断言要成立,必须假定两个前提:一,教授富豪具有的某种品质(会赚钱),能够满足普遍存在于考生中的某种需求(比如找份好工作);二,在制约报考哪位导师的诸多因素中,前提一所提示的因素居于首位。事实上,上述两个前提的真实性并不必然成立。一方面,教授富豪会赚钱,并不意味着其学生必然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找份好工作之为考生的普遍需求,也缺乏统计数据的支持。另一方面,报考哪位导师,往往受到考生的专业兴趣、导师所在高校的地理位置及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导师招生人数、研究生收费制度等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并非必然始终处于第二位。就此来言,作者断言“这些教授富豪必定会广受欢迎,报考者趋之若鹜”,显然缺乏足够理由。
    其实,这篇报道之所以引人关注,还在于这份榜单第一次把如此多的“教授”和“富豪”联系在一起,它所提供给人的印象,就是某些教授的“不务正业”。简而言之,教授(或文人)是否可以经商这个老话题,再次以一种新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教授是否可以办公司?这在国外似乎不是一个问题。据悉,在美国,就有相当部分教授同时拥有自己的公司,理工科方面的教授更是如此。这很好理解,因为这些教授受聘于大学,其实很少有“铁饭碗”可端,可能他今年还是教授,明年就走出学校,干别的行业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没有影响到作为教授的本职工作,有一家自己的公司有什么不可以呢?中国也一样,如果有一批理工科方面的教授能够通过办公司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这总比呆在教席上尸位素餐有意义。当然,限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滞后,他们还是大学的人,在不能履职的情况下,学校当局还不能摘掉其“教授”的名头。但旧体制不能成为阻止新事物的理由。而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在政府机构担任要职,同时又在高校兼任教授的现象,其实,他们也是一类深受非正常追捧的学者。这才是一个值得较真的话题。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