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授富豪排行榜”为何震撼校园?
    2007-02-06    姜文华    来源:人民网
  近日,某网站上发布了一份“中国教授富豪排行榜”,马上引来热议。据说,此榜单还意外成了学生考研的依据,更有学生认定,考取这些富豪教授的研究生必定大有“钱途”。
  上讲台是教授,下讲台是富豪,居则超级豪宅,出则奔驰宝马。近年来,大学教授一直生活在人们钦羡的目光里――不过,这与社会的尊师重教似乎关系不大,人们所羡慕的是,中国的这些大学教授确实活得潇洒。
  当然,必须首先明确的是,有一点是值得欣慰甚或说是非常可喜的,这就是,教授们以自己丰富的知识,换来了很高的社会地位与丰厚的财富,无异于以胜于雄辩的事实,再次向人们证明“知识就是财富”此言非虚。想来,这对社会上一度重新抬头的“上学无用论”是一种很好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人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但仔细思之,笔者心中却平生三重忧虑。忧虑之一在于,富豪教授的“言传身教”,必然使学生的功利心更进一步增强,使学生对钱的欲望得以强化。试想一下,一旦学生们认定了“钱师出富徒”、“跟着有钱的老师才有钱途”,结果恐怕就是,成天都想着投奔“钱师”,那么,那些非“钱师”就可能受到冷落,即便是高水准的名师,如果没钱,恐怕都会被学生从内心深处看不起。而一切均向钱看齐、“钱欲”强烈,又有谁还能指望这些研究生耐得住书斋寂寞?那些国家特别需要的高、精、尖专业,可能因为比较冷门、暂时看起来没有“钱途”,而不再有人感兴趣。长此以往,这些专业后继是否乏人,就着实堪虞。
  其二,据笔者所知,在国外,高校老师走穴捞外快几乎是不可想像的。比如,素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风气的印度社会,大学教授除了稿费,并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而在“金钱至上”的美国,高校老师也并未兴起走穴之风。可反观国内,大学教授像演艺界人员一样“赶场子”四处演说、讲课、作报告、给企业作诊断、当顾问……活动密集、场次频繁,俨然已成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时尚”。
  新闻中就说,“有的人每天都在几种不同的场地穿梭,上午刚签下一份上千万的商业合同,下午却开着奔驰驶进校园,去面对讲台下一张张求知若渴的脸。”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这些被学生唤做“老板”的大学老师,由于扮演着“二老”的双重角色,功利心驱使之下,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方面又怎么可能全力投入?学生连与之一见都很难得,又怎么敢指望从他那里学到知识?不难想见,这种“赶场子忙赚钱”的“时尚”在大学校园里流行,很有可能会导致大学人文精神进一步沦丧。
  新闻中还说,“在高档写字楼里开董事会,与在三尺讲台上讲课,感觉一定很不一样。”值得指出的是,这种“不一样的感觉”,亦必将吸引更多的科研教学人员去亲身体验,纷纷仿而效之――久而久之,还必将对科研制度和学术环境构成强烈冲击。
  笔者的第三重忧虑则在于,学术科研人员会不会这样认为――能带来钱的学术项目才是好项目?也就是说,其学术价值观会不会也因此而改变?而从这个排行榜中,人们还“发现”了很多“兼职教授”,假如再进一步推论,能带来钱的科研人员才是人才,有钱就可以当上教授,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有关方面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已经改变?现实中,有些人学术水平很难考证,但就因为有钱,就能轻易而举地获得一顶“兼职教授”的帽子,而有些将毕生精力和才华都倾注到学术教研中、学术水平很高的人,却终老混不上一个教授的名头,这种不公平让人体味既久,对世道人心又将产生怎样的震撼力?
  需要声明的是,说大学教授就得安于清贫,绝非笔者本意。笔者只是希望有关方面能从“中国教授富豪排行榜”中真正读出点什么。说到底,中国的科研学术制度的严谨度如何增进、学术环境如何改善以及如何更好地促进科技、学术的发展等问题,不容漠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