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有偿补课”达成目标的教育没有赢家
    2007-01-30    作者:徐晓    来源:红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网新闻中心、网考试频道、题客网共同实施的一项调查发现,在12800多名参与者中,60.9%的公众感觉当地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现象非常严重,另有17.6%的人也认为这种现象“比较多”。令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调查中,52.2%的受访者对教育部门的“禁补令”明确表示反对,38.6%的人甚至觉得,如果自己是学生家长,无论是否收费,都会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补课。相比之下,14.4%“说什么也不补”的人显然成了少数派。(2007年1月29日是《中国青年报》)

  令媒体记者感到意外的逾半公众为何反对“严打”有偿补课,在我看来,一点也不意外。只要应试教育制度不改变,在补课这个问题上,学生、家长、老师三者之间,就一定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对于教师有偿补课这个问题似乎也没有多少讨论的必要,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多年了,每到放假前夕都要讨论一番。在我看来,即使教师补课收费有一千个不对,但只要有需要,它就会存在。补课这个市场只有多与少的区分,而不会绝对消失。事实上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发布的各种禁补令已经不少了,但作用似乎有限,或者根本就是你发你的禁令,我补我的课。还是那句话,根子不在老师,而在应试教育制度。
  但不是说补课因为有市场存在它就一定合理。从内心来讲,不论学生家长或老师都对拿钱补课深恶痛绝。首先是学生非常厌恶各种形式的补课,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补课是以牺牲他们的时间和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家长是直接的受害者,因为在老百姓并非普遍富裕的前提下,要花一笔本来是不该花的补课费绝对不是家长的自愿行为,他们大多出于无奈。老师也并非都是补课的受益者。的确,各种补课毋庸讳言已经成了当下中国基础教育老师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中学老师补课收入早已大大超出他们的工资收入。但一方面这些补课同样占用了他们的业余时间,老师的休息时间之少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较的。他们同样是用青春和健康来换取金钱。而他们在得到金钱的同时却失去了健康、业务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声望的急剧下降。以往受人尊敬的教师职业现在的职业声望真正排在“臭老九”的位置上去了。
  如此看来,在补课这个问题上,学生、家长、老师三者之间,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但这个共同体的代价也都是同样的。也就是说,补课对于这三方没有赢家。
  不但没有赢家,在我看来,现在让老师补课的家长甚至比老师输得更惨。假期到了,家长要求补课的目的居然变成了让学校老师看管孩子。如一位参与调查的高中教师给记者留言:“我们不补课,家长就着急。家长就希望一件事,老师在假期、周末把孩子替他看起来。”学校竟然竟然成了看管所,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蜕化和悲哀。
  虽看管的对象不同,但看管的性质是一样的,那就是把学校当作一个圈养孩子的地方,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托儿所时代就开始圈养教育了。这样一级级的圈养可比之为温室里培养的花朵。温室里固然也可以培养出艳丽的鲜花,但这样的鲜花是不可能经风雨、见世面的。中国的学生除了考试厉害,与国外中小学生相比,他们的阅历见识乃至身体素质那一样是人家的对手?
  《国际周刊》曾刊载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看国外孩子的美妙暑假7。文中所写的国外孩子不论是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南非印度,他们的小孩的假期都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让孩子尽情的游玩,让孩子远足旅游,让孩子打工。而这些正是我们高喊了多少年的所谓素质教育啊!我们一方面高喊素质教育,另方面却让应试教育的缰绳越拉越紧。在这样的现实下,哪个家长敢让孩子尽情玩耍?哪个学校和老师敢不补课?因为,在我们的家长看来,老师收几个钱是小事,学生考不上高一级学校才是大事。所以,各级政府都把素质教育的花瓶高高供起,而理直气壮的大抓升学教育。挤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也许可以让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校可以多考几个高考状元,状元可以上清华北大,清华北大的学生可以多上几个哈佛耶鲁。
  应试教育完全变成了功利教育,难道这就是我们一个文化古国所追求的教育目标?靠补课达成目标的教育谁是真正的赢家?如前所述,在国内一个也没有。如果真有的话,那是美国。因为他们坐收渔利。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