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6-12-07 本报记者:勾晓峰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6月,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通过自己的博客,对跨国资本巨头凯雷亚洲投资公司收购徐工集团表示质疑,并同时宣称,三一集团有意出资四亿美元收购徐工科技,此举引爆了全国对凯雷收购徐工案的关注。
2002年,为获得企业发展资金,解决员工安置等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将股权分散化、国际化,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徐工集团开始启动改制计划,确定以徐工机械作为集团改制的平台,并在理顺股权关系、人员安置方面做好铺垫。
2005年9月1日,徐工科技发布公告,称仍在与三家投资者进行最后的谈判。但实际上,凯雷已于5月左右悄然获得了细节谈判优先权,徐工集团已于7月间完成了部分人员的定员定岗定责的“三定”工作,只待在9月中旬召开职工大会对改制方案表决。
就在交易双方等待有关审批的最后一个环节——商务部的批复时,三一集团突然半路杀出。向文波公开质疑凯雷收购徐工对国内装备业的影响,认为徐工科技拥有强大品牌优势,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年收入170亿元的徐工以20亿元出让是严重的低估。其次,徐工科技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标志性企业,而工程机械行业又属国家战略产业,对于国家战略产业的主权意识影响很大。
由于引起了社会上的极大关注,并由此引发了对于国家产业安全的讨论,种种原因致使凯雷收购徐工案至今还未获得商务部的批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