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寅泉:青年创业的两个体制障碍
    2006-11-11    商寅泉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书写了重要一页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最近又有一个新闻传出,这就是安徽科技大学的三位同学——陆中华、苗娟、周盘龙,到这个村搭起蘑菇大棚,迈开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
  中央电视台为这三位同学的勇敢行动制作了专题片。笔者坐在电视机前,认真观看了三位同学艰苦创业的历程。虽然他们依靠贷款搭建的大棚里,那一层层用竹子分隔的蘑菇架子上还仅仅是用牛粪、碎草铺就的“土”,但笔者与这三位同学的心中,都已经看到了一朵朵硕大的蘑菇,它一定能够如愿长出,为三位青年的勇敢创业行动作出证明。
  其实,当初有到小岗村创业想法的,并不仅仅是这三位同学。那么,为什么最后只剩下这三位留在了这里呢?专题片通过采访众多的同学告诉观众,是户口和农民身份这两个障碍,把更多的准备投身小岗村创业的同学拦在了“门”外。在体制和观念的重重束缚下,青年创业遇到了一道高高的“坎”。
  在现有体制下,青年学子到农村创业,先要把户口迁到村里,然后才能获得承租的土地,获得银行的贷款。也就是说,你要先放弃城市户口,先要把自己变为一个纯粹的农民,才能在实现创业理想的土地上迈出第一步。这需要很大的勇气,陆中华、苗娟、周盘龙在这个障碍面前义无反顾,把户口迁到了小岗村,而其他同学则没敢迈出这一步。
  看完专题片,笔者沉思良久。我们佩服陆中华、苗娟、周盘龙这一男两女三位同学的创业勇气,但也应反思体制障碍给青年创业带来的阻隔。近年来,共青团中央对青年创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引导青年自主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也在一个一个地逐渐破除。在这方面,除了青年在创业的选择上自身应该更加理性外,社会也应该为青年创业提供更多的支持,使青年的创业激情得到体制和机制的保护。从国内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以清华大学为例,1999年创业热潮掀起的时候,曾经建立了一个创业社团,其会员只有300人,只占清华大学总人数的1%。而在美国,像斯坦福等知名大学,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可以达到10%。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商业知识、管理知识、决策能力的欠缺,在中国,有85%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失败告终。
  青年自主创业,对减轻政府的就业压力,有极大的正面作用。用政策引导青年自主创业,使青年在体制机制和观念上得到社会的有力支持,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件事。
  相关稿件
· 邑大副校长卓雄:农村创业天地宽 2007-04-16
· 就业难激发学生创业潮 2007-04-16
· 甘肃“创业”招聘会遇冷 2007-04-16
· 创业投资"金手指"活动首次落地中关村 2007-04-12
· [创业英雄]朱敏:一个梦想接着另一个梦想 2007-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