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标签早已在全球诸多领域掀起过热潮,如今,向来有“国际语言”之称的英语也不免有了“中国制造”的影子。“peoplemountainpeoplesea(人山人海)”、“watchsister(表妹)”等让人啼笑皆非的中国式英语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却在国人间广为流传。而伴随对外文化交流的加强,就连外国人也在“耳濡目染”地熏陶中慢慢接受和学习着这些“中国制造”英语。
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式英语,人们不禁要问:在因错误而生的幽默背后,中国式英语的前路又将会延伸到何方?
由来已久
当看到课本上涂鸦着“Giveyousomecolorseesee(给你点颜色看看)”又或网络上盛行的“Howareyou(怎么是你)?Howoldareyou(怎么老是你)?”的对话时,人们难免会将年轻人视为中国式英语流传甚至推广的始作俑者。殊不知,早在解放前,上海的洋泾浜区就已在流行一种被称为“PidginEnglish(洋泾浜英语)”的颇具本土特色的英语了。
原来,上海的租界成立后,粗通英语的广东人与开始学习简单英语的上海人汇集到一起,从此上海地区开始流行带有浓重乡音而又不遵照英语语法的中国式英语,即“洋泾浜英语”。姚公鹤的《上海闲话》一书中曾有过这样的定义:“洋泾浜话者,用英文之音,而以中国文法出之也”。而这恐怕就是如今中国式英语的前身了。
后来有语言专家分析,出现“洋泾浜英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初期植入英语词汇量的有限。外研社的一位语言工作者表示:“据统计,当时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英语单词仅有700余个,因此难免会出现一词多用的现象,并且造成人们需要不断从中文词汇中借用或是引用一些意思来完善英语词汇的匮乏。”
随着留洋学生的大量回归和外语学校在国内的相继创立,尽管“洋泾浜英语”已逐渐消失,但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初期的产物,汉语混杂英语的语言形式却依旧在民间被保留并流传至今。
应试化教育推波助澜?
随着国门的开放与中外交流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如此一来,原本只局限于民间的中国式英语一下子打开了它的“国际市场”。而由此产生的“国际玩笑”更是层出不穷。
有留学生在看到商场门框上提示“小心碰头”的标牌上翻译为“Becarefultohityourhead(小心地去碰你的头)”时不禁捧腹大笑。其实,已然成为英语单词的“Chinglish(中国式英语)”早在2005年便击败了“飓风”“禽流感”等热点话题,跃居全球十大热门词汇中的第四位。
面对如此的“殊荣”,最先皱紧眉头的是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一位河北某重点高中的英语老师向记者表示:“国人既然在学习国际通用的英语,那就应该坚持学习原汁原味的。中国式英语的泛滥成灾恰恰说明我们对标准英语接触的太少。”在她看来,中国式英语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国民的英语水平,更是全民文化素质。“过于应试化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在为中国式英语推波助澜。”她说。
事实上,中国式英语的洋相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城市的管理者们。去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给了政府部门一个很好的机会,对遍布公共场合的中国式英语进行了一次大扫除。如今,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上海街头也出现了许多学生志愿者在寻找并更正着那些“中国味”十足的英语标牌。
语言,包容才能进步
就在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加入中国式英语的“扫除大军”时,却又有外国人站出来为中国式英语打抱不平。原来,在经历了最初的迷惑与误会后,不少外国人包括众多来自英语国家的人都被中国式英语特有的幽默所吸引。
在荷兰驻华使馆工作的莱米告诉记者,他来中国工作的两年间,身边认识了许多中国朋友和欧洲朋友,这些人中英文不标准者大有人在,中国式英语却成了彼此间沟通最有效的方式。他说:“中国式英语在我的一些不精通英语的欧洲朋友间也很受欢迎。”
燕山大学外语学院从事英语教学的于老师向记者介绍,其实在各个国家都存在把英语进行不同程度“本土化”的现象,就连中文也有许多类似沙发(sofa)、俱乐部(club)等外来词是出自英语单词的。同样,英语里也存在许多从各国语言中舶来的词汇,像广东话中的“YumCha(饮茶)”,普通话中的“KungFu(功夫)”都是标准英语中的单词。于老师认为,英语之所以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很大程度是由于它强大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中国式英语中所大量包含的中国典故和语言特点也体现了语言具有包容性的特质。“中国式英语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错误和笑话,它同样也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载体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于老师说。
而来自澳洲的英语老师欧艾伦则表示,许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都会对中国式英语之中的错误与曲解表现得很宽容。“中国式英语对于不少人来说或许更容易接受和记忆,这不失为一种推动中国人与外国人交流的捷径。但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对自己的学生在语言上的要求还是会非常严格。既然有机会学习规范的英语,又何必用民间的方式来蹩脚地交流呢?”欧艾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