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充满神奇的世外桃源
    2009-03-04    本报记者:景如月 任会斌    来源:经济参考报

资料照片

  这里挺拔峻峭,遍铺金色,有世界上罕见的沙峰;这里景色绮丽,湖泊点点,有“神泉”昼夜喷涌;这里充满神奇,人类未涉足的地域有1万多平方公里。
  这里是享有“金沙胜境”之称的巴丹吉林沙漠。

传说

  “天漠漠兮地接天,戈壁风劲沙飞旋”。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人们往往心生畏惧,然而,走进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人们不禁赞叹它的美丽壮观。
  位于内蒙古最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是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观。
  在地图上,金色沙海如同地毯展开。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寺庙,被称为巴丹吉林沙漠“五绝”。
  当地一些老牧民说,“巴丹吉林”一词为蒙古语译音,由“巴岱”演变而来。“吉林”一词,一种说法是由藏语音“哲让”演变而来,意为“地狱”,形容沙漠环境恶劣;另一种说法是蒙古语数词,意为“六十”,形容沙漠中湖泊众多。
  对于“地狱”之意,当地居民不予认同。一些老年牧民说,巴丹吉林沙漠水源丰富,腹地很多地方生机盎然,之所以得名,是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沙漠边缘住着一位名叫巴岱的蒙古族牧民。有一天,巴岱因迷路误闯沙漠。他一路前行,艰难跋涉,饥渴交加,筋疲力尽,正当万念俱灰之际,突然发现前方沙山下一片湖水荡漾。
  巴岱在沙漠中先后发现了60个湖泊(当地俗称“海子”)。后来,人们把巴岱发现的第一个湖泊称作巴丹湖,巴丹吉林沙漠由此得名。
  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塔拉介绍,考古队在巴丹吉林沙漠发现了几十处人类遗址,历史跨度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元明等朝代,并收集了石器、陶器、瓷片等文物。
  记者在阿拉善右旗采访时,恰逢当地文物部门从巴丹吉林沙漠新发掘出一只完整的陶鬲,经有关专家鉴定,属于周朝晚期器物。
  追溯古代社会,在巴丹吉林沙漠,确实存在一些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
  与其他沙漠中沙丘柔缓地起伏不同,挺拔陡峭的沙峰是巴丹吉林沙漠“特产”。
  阿拉善盟宣传部副部长白志毅告诉记者,巴丹吉林沙漠下主要是低山丘陵、山间凹地。以此为根基,形成了众多高耸雄伟、陡峭林立的金字塔状沙丘和大沙山。
  白志毅介绍说,巴丹吉林沙漠海拔1100米至1600多米,沙峰相对高度200米至500米左右。海拔1609.59米的必鲁图沙峰,相对海拔超过500米,比撒哈拉沙漠最高峰阿尔吉利亚沙峰高出70多米。
  远看必鲁图沙峰,伟岸挺拔,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金山”,蜿蜒的沙脊峭如刀刃,景观神奇好看。
  作为世界上罕见的鸣沙区,巴丹吉林沙漠中心地带的沙山可随风而鸣。向导告诉记者,每逢大好天气,游人从二三百米高的沙峰上顺坡而下,人会被隆隆的声响包围,声响巨大、沉闷而震撼人心。

“神泉”

  沙漠可怕之处是极度缺水。然而,在巴丹吉林沙漠水资源丰富。
  据内蒙古地质部门勘查,巴丹吉林沙漠至今已发现大小不一的海子144个,这些海子主要分布于沙漠东南部,与高大沙山相间分布。从高空俯瞰,海子嵌在沙山和沙涡中,有些像镜面,有些如月牙,波光粼粼,宛若闪闪的蔚蓝色宝石镶嵌在金色绸缎上。
  从高处望去,这些蔚蓝色的海子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由于沙漠蒸发量大,海子水中积蓄了大量盐分,因此,沿水线形成了白色盐碱圈。在水中和岸边,生长着蒲草和芦苇。有些海子岸边,生长着沙枣、白杨、柳树、芨芨草等。
  作为巴丹吉林沙漠最大最深的海子,东诺日图海子水面约2205亩,最深处约28米。从沙峰上俯瞰东诺日图海子,蓝天、白云、金黄的沙山倒映在水中,加上飘摇的小木船,枯黄的芦苇和蒲草,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除了众多的海子,在巴丹吉林沙漠西部和北部,地质学家发现了两个非常大的湖盆,其中西部的古鲁乃湖盆呈南北走向,约180公里长、10公里宽,北部的拐子湖呈东西走向,约100公里长、6公里宽。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海子都有泉眼补水,很多泉眼较大,游人站在岸边,可以看见泉水喷涌扰动起大如锅盖的水花。
  音德日图海子有一个被当地农牧民称为“神泉”的泉群,名冠巴丹吉林沙漠诸泉。在音德日图海子四周,草木密布,水退后露出的地面上结着厚厚的盐碱皮,踩上去啪啪响。
  记者发现,距岸边三四十米处,有一块长满野草、露出水面不足1米的岩石,泉水从岩石上的孔缝中喷涌而出。
  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这块岩石不足3平方米,传说岩石上的泉眼有108处,水质非常好,因此,他们时常携水壶到此接泉水饮用。

“世外桃源”

  位于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庙海子,又名苏敏吉林海子,是沙漠腹地最美丽的景点之一,吸引众多国内外摄影师前来采风。
  庙海子被3座大沙山包围,湖边还有大片的平地,尽管只住着3户人家,但巴丹吉林嘎查(村委会)的驻地就在这里。
  庙海子因湖畔有一座藏传佛教寺庙而得名,寺庙院落不大,刚刚修葺过,正殿墙面白、红、黄色相间,彩瓦飞檐,雕梁画栋,墙壁上绘满了佛教壁画,藏经阁里摆放着很多布裹的经书,庙里燃着酥油灯和香,庄严肃穆。
  巴丹吉林庙建有一人多高的围墙,临近湖边矗立着一座白塔。庙后紧挨一座高大的沙峰,旁边生长着高大的白杨和柳树。
  临近黄昏,夕阳洒在沙山和湖面上,水面映出寺庙、沙山和树木的倒影,海子边居民喂养的山羊和鸭子随意而悠闲。
  据记者了解,庙海子旁的寺庙名为巴丹吉林庙,建于1775年,正殿建筑分上下两层,面积近300平方米。
  年轻的喇嘛哈斯乌力吉说,相传建设寺庙时,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是靠人力背运及牦牛和羊群驮运,费尽了艰辛。
  还有一件神奇之事,庙海子边上有几眼“灵泉”,叫“听经泉”。其中岸边的一眼泉水出水处大若碗口,庙海子里还有更大的泉眼,喷涌而出的水花比两三个脸盆还要大。
  海子边的居民告诉记者,当旁人高声呼喊或使劲跺脚时,庙海子的泉眼会更猛烈地喷涌,声音过后又会恢复原样,颇为神奇。
  一些居民说,昔日庙内喇嘛众多,每当喇嘛高声诵经,海子里的泉水就会泛起成片成片的水花,“听经泉”由此得名。

  相关稿件
· 新疆沙漠南缘成功试养白斑狗鱼 2008-11-17
· 沙漠风光“醉”游客 2008-11-10
· 沙漠化已对敦煌境内文物古迹造成严重威胁 2008-09-25
· 新疆:动车组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行驶 2008-09-09
· 塞上归来不看沙 宁夏沙漠旅游独步全国 2008-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