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堪称国酒茅台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的梦想将变为现实。 从1952年产量只有78吨的作坊式企业到今日跻身“百亿元俱乐部”行列,意味着这个成长于中国西部的著名酿酒领军企业,将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向更高的目标快速推进。 茅台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这样总结道:“2008年,国酒茅台践行的是两个‘负责任’:茅台在这一年里,坚持笃行的是为国家和社会负责任,在灾难面前充分承担起大型企业的社会脊梁作用,积极投身救助行列,为国家分忧;其二,茅台也对自己负责,固守科学发展,今年茅台集团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实现百亿销售,这是茅台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用现实的眼光来看,茅台集团达到销售百亿的目标,似乎顺理成章。因为企业的高速良性发展已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就像实力超强的运动员在冲刺时甩掉对手那样轻松自信——金牌其实早在囊中。然而,若将其放到一个更大的时间刻度来考量,你会发现,茅台作为国有民族工业企业的良性增长,正是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经济崛起的缩影——带着曲折、艰难与创业者的智慧、坚韧与汗水。 对于一些垄断性行业来说,销售上百亿不足称奇,而对于酿酒行业而言,特别是工艺异常特殊复杂的茅台,实现百亿确属不易。 茅台集团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季克良回忆说,三十年前,企业还非常薄弱,刚刚实现自1962年来的首次盈利:实现利润6.5万元,茅台酒年产量不过1068吨。“1978年时,贵州茅台酒厂的产品非常单一,只有下属一个家属厂,有点翻沙酒,加起来不过100多吨产量。”一位那年进厂的员工回忆说,那时的茅台在当地不算是好单位,属亏损企业——全厂只有三个车间,人数很少;而且,干活比农民种地还累,工人一天要背一万多斤酒糟,工资不过30多元。 十年前,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将这家国字号企业拉出了计划经济的象牙塔。前所未有的严峻现实,最终促成了茅台人观念的全面转变。“以市场为中心,生产围绕营销转,营销围绕市场转”被第一次不仅仅作为“口号”而是行动指南提了出来。 自1998年步入市场经济后,茅台连续10年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7年,集团销售收入(含税)突破91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46.09%;创造利税61亿余元,同比增长51.17%;上缴税金36.32亿元,同比增长43.29%;实现利润43亿余元,同比增长69.01%;人均利税达56万元,同比增长44%;人均利润39万元,同比增长60%;企业总资产逾140多亿元。 仅是2007年的销售收入就比茅台酒厂1952年建立国营企业到1978年改革开放27年的销售收入总和还要多出一倍以上。 今年1至9月,茅台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又有大幅增加。 茅台人并不就此满足。坚持科学发展、和谐积累、不断超越,新建的年产两万吨的工程再过一年即可投产。 当然,这并非赛道的终点。如今,对国酒茅台的市场需求仍然一路高歌,按照既定的发展战略,茅台酒在年产量达到2万吨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年产4万吨的规划将在短期内付诸实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