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服务指南
奥运要闻
听,奥运转播背后的中国脚步声[图]
让体育频道导演流汗的瞬间
业内人士认为:奥运会后国内车市将反弹
[刘洪看美国]美国人“隔岸”欣赏北京奥运
奥运餐桌160多万份食品均无一例安全事故
来自大草原的“黑骏马”
中国军团强势崛起 冲击世界拳坛格局
奥运经济
奥运场馆利用 能否再现“中国式奇迹”
奥运期间“中国”笔记本销量猛增
雀巢“能量棒”中国大陆亮相
企业营销进入"后奥运时代" 青岛啤酒签约NBA
两岸专家透视“后奥运时代”大陆经济走势
“开运金鼓”奥运特许纪念品限量上市
强生视光学苑助力奥运选手优化运动视觉
 
“奥运综合征”:亿万国人甜蜜的烦恼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陆文军 孙妙

发布日期: 2008-08-27

新华社记者:何俊昌 摄
  随着北京奥运圆满落幕,大半个月来抱着电视机追看比赛的大量奥运迷们顿感怅然若失,“奥运结束了,精彩绝伦的比赛也只能回味,生活好像也变得乏味了……”奥运狂欢之后,失落、焦躁等负面情绪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专家指出,在经历了百年的期待、7年的筹备和17天难忘的奥运体验之后,不少人一时很难将生活重心从“奥运”重新调整到原来的轨道上。
  如何摆脱这种“奥运综合征”,而将人们对奥运的巨大热情转移到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来,成为中国人在“后奥运时代”遭遇的第一个甜蜜的烦恼。

  “奥运综合征”困扰白领、学生

  24日晚,在普华永道工作的白领吴建勋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收看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2008北京奥运会闭幕式。随着眩目璀璨的焰火宣告北京奥运的闭幕,吴建勋也感受到了生活突然变成了“无法承受之轻”。他喟叹说,“还没有看够就这么结束了。”和他一样,自8月8日以来,绝大部分国人都是围着电视过日子,数着金牌下饭,连路人之间的问候和攀谈也变成了“我们今天又拿了几块牌?”而一些“上瘾”严重的奥运迷,则是工作能拖则拖,吃饭能省则省,睡觉能免则免,24小时的生活重心全围着奥运转。
  据了解,这样的“奥运综合征”在白领和学生群体中尤为严重。不少公司职员在奥运期间为比赛可谓是废寝忘食:中午为多挤出一个小时看比赛,把午餐给省了;晚上为了不落下一场赛事,不惜第二天张着“熊猫眼”上班。现在这颠倒黑白、三餐无序的日子终于结束,而调整回以往状态,则尚待时日。与此同时,观看奥运比赛成了不少学生进入8月以来假期生活的惟一节目,他们从早看到晚,一天16个小时定在电视机前。
  心理咨询师林叶指出,权威的临床经验显示,每届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等重大体育赛事结束后,过分投入的体育爱好者们通常会出现短期的“心理低潮期”。他表示,观赛的乐趣的确会使人所相处的亲密团体发生一定转变,夺金的激情也会短暂代替个人事业上的不如意而使人暂时沉醉。一旦回到原先的生活中,这种情绪的转换就很难调整到位。事实上,正是因为奥运会给亿万国人带来了超越一切的骄傲、自豪、激动与喜悦,“奥运综合征”才开始成为后奥运时代中国人的甜蜜烦恼。

  专家提醒:正确对待“冠军情结”

  “我不要去学校,我要当运动员拿金牌。”8岁孩子田田的话让家住徐汇区肇嘉浜路的家长张女士着实吃了一惊。张女士对记者说,女儿自从看了奥运后,对跳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不停叨念着要去上体校。
  “看见电视里播跳水,就学着样子从床上往下跳。”张女士哭笑不得地说。对于女儿的任性,她只好耐心解释规劝。
  比赛场上精彩绝伦的表演,夺金时光辉灿烂的瞬间,升国旗时熊熊燃起的自豪感,让许多孩子有了一个奥运“金牌梦”。在许多年轻人当中,冠军情结、金牌情结也成为观看奥运的另一种“副产品”。其实,不仅是孩子,奥运把整个世界的聚光灯都打向了运动健儿们,让他们在这16天的比赛期间里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把奥运精神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巨大的放大效应,让奥运迷们产生了对冠军、金牌的神往情绪。“现在客人上车后和他们聊天,十个人有九个会一上来就和你谈奥运,聊那些奥运冠军是怎样拿的金牌。”上海强生出租车公司的哥老张说。
  金牌的光辉太耀眼,运动员的表现太完美,奥运的精神太震撼。冠军情结甚至颠覆了许多男士的审美标准。中国的体育健儿们在奥运赛场夺冠之后,无数网民将“帅哥”、“美女”甚至“梦中情人”的头衔慷慨地奉献给他们,同时在网上不停地寻找、交流与这些奥运冠军们相关的信息,俨然已经变成了粉丝。
  据报道,湖南18岁的举重小将龙清泉获得金牌后,就收到了观众的求爱书信。“以前最欣赏影视明星洁白消瘦的脸庞、弱柳扶风的身段,现在觉得大街上的女孩太瘦,一个个和白骨精似的。看看冼东妹,那叫一个壮实,那叫一个匀称。还有人家杜丽,一个笑容简直迷倒了全世界,脸上几颗痘痘又算什么。”一位网友幽默地写道。
  针对部分孩子对冠军、金牌产生心理迷恋的片面情绪,教育专家指出,像这样过分崇拜奥运英雄而急于效仿的情况,家长无须过分打压,应给予正确引导,在肯定兴趣的同时让孩子们认识到所有成功背后需要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心血,让奥运精神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道路上的原动力。

  从“甜蜜烦恼”到精神财富

  专家指出,奥运闭幕,人们需要赶快从“奥运综合征”中摆脱出来。但并不等于遗忘奥运,正相反,“奥运精神”应该成为13亿中国人在未来生活、工作中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理性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杨小微建议,一方面,大家可以更为广泛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户外活动,结交新的朋友,把注意力从电视机前转移过来。另一方面,还应及时调整作息,让生物钟有规律,多喝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而针对于一些即将开学的青少年儿童,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正确引导,帮助孩子们顺利从奥运的“兴奋期”转入“平稳期”,尽快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通过沟通交流,帮助孩子们实现情景、关注的转换,从原来对赛事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奥运精神的探索,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杨小微认为:“北京奥运的骄人成果确实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自豪,人民为之兴奋、为之激动的情绪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奥运已经闭幕,如何及时地调整过来,把奥运带来的激情和感动转换并延续下去是目前至关重要的事。人们应当理性调整自己的状态,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投入到常规的学习生活中去,把奥运的精神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动力。”例如,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和谐”应该成为指导当下中国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最重要原则之一。
  “奥运期间,办公室里大家的共同话题多了,同事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都变得同声共气、相互体谅了,人与人之间的气氛似乎突然变得美好了许多……”在奥美广告公司工作的林先生说。在后奥运时代,如何延续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则需要每一个人的自我规范。
  “对中国人来说,奥运承载了太多感动,太多震撼。但是,当我们离开赛场,把频道切回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奥运精神仍然可以影响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成为我们放飞梦想的原动力。”杨小微指出。
  复旦大学教授、社会学家顾晓鸣也表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取决于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对完美的努力追求。希望在后奥运时代,中国人能将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运用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让奥运精神真正造福中华民族。”

新华社 经济参考报
首页
国内
国际
深度
财金
产经
商情
人物
现场
互动
视角
文摘频道
观点频道
Copyright (C) 2000-2008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ICP0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