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辛勤工作、不问报酬加班加点、与同事和客户交际到凌晨才回家,这是日本白领典型的生活写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无数日本工薪族人才日复一日这样工作,以勤恳、顺从和对企业的忠诚换得优厚待遇。作为回报,企业为员工提供培训、支付高额退休金并签订接近“终身制”的雇用合同。 这样的就业格局为早年日本经济腾飞提供稳定、熟练的劳动力,也解决了雇员退休养老的后顾之忧。但在日本经济出现衰退后,大部分企业难以维系庞大的正式职工队伍,越来越多年轻人也不认同工作是生活重心、对一家企业“从一而终”的就业观,曾经铸就日本经济辉煌的白领英雄时代逐渐走向终点。
过劳死渐增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过劳死成为日本法律承认的死因之一。最近几年,日本法庭裁定的过劳死案例激增,为改变就业观念敲响警钟。 去年11月30日,名古屋一家法院认可广信内野(音)的说法,即其亡夫宪一在工作岗位上过劳死。宪一是日本丰田汽车工业公司雇员,2002年在公司加班至凌晨4点突然倒下,去世时年仅30岁,他的两个孩子当时各1岁和3岁。去世前半年内,宪一每个月加班80个小时。就在去世那个星期,宪一告诉妻子:“我最幸福的时刻是睡觉时。” 作为负责产品质量的部门经理,宪一在生产线之外仍从事大量工作,包括培训工人、参加会议和起草报告等等。根据丰田汽车公司当时的惯例,宪一在上班时段以外完成的工作被视为“自愿劳动”,因此不计入报酬。名古屋法院最终裁定,宪一的“自愿劳动”是其为丰田汽车公司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宪一在工作岗位上过劳死的死因成立。 根据法律规定,宪一家属因此每年将领取两万美元的政府补偿,此外丰田汽车公司还将向他们支付最高100万美元的补偿。如果得不到法律认定为过劳死,宪一的家属将一无所得。 法院裁定宪一死因是过劳死,不仅保证其家属日后生活有着落,更有利于改善日本白领阶层超负荷工作的困境。 “自愿劳动”广泛存在于日本企业。员工加班加点工作被视为“自愿”行为,没有加班补贴,企业下班后组织活动和周末举办培训,强行要求雇员参加,但全都是不计入报酬的无偿时段。日本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每人每年平均工作1780个小时,仅次于美国每人每年工作1800个小时的平均值,而德国人每人每年平均工作只有1440个小时。
昔日工薪族
过劳死现象在日本出现绝非偶然,与二战之后强调勤劳工作、忠诚企业的就业观念密不可分,奉行这种就业观的员工曾经是日本工薪族主流。 在东京一家企业工作的秋良(音)就是昔日工薪族主流人群的一员。年过50岁的秋良已经工作30年,但从大学毕业到现在都任职同一家公司。几十年来,秋良的生活都围着工作转,他和他的同辈难以想象没有公司的生活。 结婚的时候,秋良邀请公司同事参加婚礼,自己所在部门的经理在婚礼上作为嘉宾发言。秋良记得,经理在婚礼上告诉新娘:“新郎是个好员工,对公司很重要,所以当我们需要他加班工作时,请多多体谅。”在场不少客人同意经理的这番话。经理还对新娘说:“秋良下班回家,请你好好照顾他。” 婚后的秋良回家通常很晚。下班之后,如果上级还没走,秋良和同事也不敢离开办公室,即使早已完成工作。此外,办公室的应酬也不少,每个星期总要到酒吧、KTV集体活动几次。
传统有利弊
勤恳工作、对公司“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在日本产生有独特历史根源,对经济发展有利有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百业待兴,熟练尽职的劳动力匮乏。这样的背景之下,日本经济发展形成有别于西方模式的独特之处,即公司合伙人拥有全部股份、员工雇用终身制和论资排辈定工资。公司合伙人拥有全部股份能防止公司被外来企业侵吞。雇用终身制保护企业人力资源,员工的就业前景则更为稳定,论资历定工资则更好地维护了这种就业格局。 直至上世纪90年代,工作资历仍是日本大部分企业评定员工工资的主要标准。不同级别的员工工资差别不大,但工龄不同的雇员收入差别巨大。在这种工资制度下,收入多少与个人表现没有必然联系。但英国《经济学家》周刊认为,这种制度也有其“人性化”的一面,年龄大的员工用于孩子教育的支出往往较年轻人多,因此得到更多收入似乎有情可原。另一方面,所有员工在退休时都能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退休金,能够保证养老所需。 老一代的工薪族认同这种工资制度。索尼公司是管理较西化的一家日本企业,但公司不少员工的就业观依然传统。索尼公司首席执行官霍华德·斯特林格说:“如果我给一个员工较高职位,他会说:‘可我才48岁啊!’” 这种体制的缺陷是不利于激发员工积极性,同时造成整个就业市场僵化。因为在一家公司工作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员工工资的多少,“跳槽”长期以来是日本职场禁忌。企业倾向雇用大学毕业生,而不喜欢有经验的跳槽职工,临时工不仅工资低下,也没有机会享受培训和各种福利。 勤奋工作因此成为职员“效忠”企业的主要手段之一,任劳任怨地加班,而且极少休假。按规定,秋良的同事尚每年有20天假期,但在公司工作的30多年里,他极少休假,每年最多休假5天。
职场变化快
随着经济发展变化和新一代就业者参加工作,传统的日本就业观开始变化,与之相伴的白领时代逐渐走近终点。 日本经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衰退,各企业为缩减成本开始压缩正式职工队伍,更多地雇用临时工和外来移民。此外,企业收购、合并更活跃,令原有“终身制”雇用体制更难维系。 松下电器产业公司推出了更为灵活的退休金支付计划,选择放弃退休金的职工每个月可以享受更高工资收入。这样一来,员工中途换工作不会觉得吃亏,而企业也能缩减不少支出。 企业雇人思路发生变化时,就业者对生活、工作的态度也在转变。现年31岁的信卫(音)在一家美国公司做销售。他说,当时选择外资企业,原因之一是能够保证有业余时间。他说:“第一年参加工作时,我每天只能睡三到四个小时。” 信卫说,自己的同辈希望严格区分工作和生活时间,为此他们不惜换工作。日本政府也鼓励人们注意“生活-工作平衡”,法律认定过劳死为死因之即为表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