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7年6月“喀斯特森林王国”贵州省荔波县申遗成功后不久,这个我国的第6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日前正式开通空中航线,享有“地球腰带上绿宝石”美誉的荔波,从此拉近了与外界的距离,向世人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面对如潮的八方来客,面临保护的压力和挑战,荔波能不能抵制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的“门票诱惑”?能不能避免重蹈为了经济快速发展而过度开发的覆辙?
空中航线将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荔波有地球上惟一幸存下来的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樟江小七孔等。从1995年起,荔波开始酝酿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经过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得偿所愿。2007年6月27日荔波与云南石林和重庆武隆被列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 “机场通航,将助推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旅游向新的高度发展。”有关专家预言。 正如有关人士预测的,申报世界遗产地成功后,到荔波旅游的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2007年“十一”黄金周,荔波旅游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全国各地的成群结队的旅游车辆潮水般涌入,争相目睹世界自然遗产地、“喀斯特森林王国”的风采。从王蒙集镇到小七孔景区东大门入口绵延数公里的马路上,一辆接一辆地停放着大量的旅游车。全县20余家星级酒店的5000多个床位爆满,许多游客一房难求。黄金周7天,荔波接待了23.1万人次游客,综合收入创记录地达8371.4万元,旅游人数位居贵州省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首。 荔波申遗成功后迅速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荔波申遗成功后,贵州省开始着手挖掘世界自然遗产“金字招牌”可能带来的巨大“金矿”。围绕培育、扶持荔波旅游业,出政策、出资金,目标是将荔波打造成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目前,各级已在荔波投入3亿多元资金。 “巨额资金的投入,让荔波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少提前了10年”。荔波县县长周稠彪说。 记者近日在荔波看到,为了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荔波县正在大兴土木,兴建服务基础设施,一片片稻田正在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柏油路面和一排排楼房。 而据了解,一些银行早就盯上荔波,主动要求贷款给政府。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招商将在荔波进行,更多的引资项目随后可能大规模进军荔波。 不言而喻,空中航线将助推荔波经济社会发展。
过度开发,当前我国世界遗产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末,以长城为代表的我国第一批古建筑及风景名胜区入选世界遗产,带动起我国申遗浪潮。目前我国已有30多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拥有世界遗产较多的国家之一。 是什么让各级政府热衷申遗?申遗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还是更快的破坏?申遗背后有多大利益? 我们看到的事实是,过度的商业开发严重干扰和冲击保护工作,已成为我国境内的世界遗产地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云南丽江古城1996年每年的游客只有3000人至5000人,申遗成功后,2005年游客激增到430万人;1992年张家界成功“申遗”,十多年来,这座小城在“世遗”的光环下,景区旅游收入达990亿元之巨;四川九寨沟1991年的游客人数仅有10多万人,成为世界遗产后,人满为患。 平遥古城、武夷山、故宫......许多世界遗产都走上了一条相似的路。 2007年6月,从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我国再增2处世界遗产好消息的同时,有关“中国6处世界遗产遭黄牌警告”的消息也不胫而走,迅速被众多媒体转载。有关部门纷纷“辟谣”,称故宫、丽江古城、三江并流、布达拉宫、颐和园和天坛等6处世界遗产没有被亮“黄牌”,实际上只是一次“例行汇报”。无论是“辟谣”还是“例行汇报”都无关紧要,这倒是提醒了人们,世界遗产还好吗? 曾多次造访丽江的张黎说:“1996年以前,丽江是我心中的‘天堂’,想一辈子生活在这里。而去年12月再次来到这里时,我从‘天堂’跌入‘地狱’,人声鼎沸和过度商业化,简人让人无法呆。”曾经让人心驰神往的丽江,如今被戏称为“全国最大的酒吧”。 如丽江一样,许多世界遗产遭遇到过度开发的伤害。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张家界亮出了限期整改的黄牌,理由是景区内的人工设施太多;平遥古城墙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这个已有600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接连三次发生塌垮等事故。故宫大修、敦煌莫高窟壁画氧化、武当山复真观失火………我国世界遗产保护陷入困境。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业勤说,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好大喜功,用城镇化的标准来要求世界自然遗产地,例如将豪华的宾馆和大量服务设施修建在保护区的核心敏感区,长此以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冉景丞说,目前,虽说旅游对世界遗产形成压力,但并不是说不可以旅游,越是世界遗产,越要展示给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享受到这一宝贵的资源,唤起人们更多的保护意识和行动。但是过度、超量、错位旅游,既毁了遗产资源,在未来也将毁了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面对随之而来的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的新压力和新挑战,荔波会不会重蹈覆辙?这个原本青山绿水稻田与黔南民居相映成趣的古朴小城,如何在建设过程中保住原有风貌,如何在满足旅游服务需求的同时,不失去”绿宝石”的原始魅力?
申遗成功不该是终点
面对随之而来的保护压力和挑战,刚刚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荔波将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说:“申遗成功不是我们工作终点,世界遗产不能只重申请不重保护。” 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后,荔波县委托国际一知名公司为其编制了《荔波县旅游发展规划》,力求旅游发展定位与国际接轨;委托国家有关部委编制《荔波县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概念性规划》,指导产业布局、土地利用、项目策划;由专家完成了《荔波县城市风貌定位调研报告》,指导荔波城市风格…… 荔波县县长陈稠彪说:“这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总体规划体系,我们会稳步推进、科学规划,把荔波打造成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长田小刚在考察了荔波后说,在美丽的光环和赞誉中,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保护好世界自然遗产,权力不要过度集中,希望政府、世界遗产管理部门、保护区等部门要相互管理和监督才能保护好世界自然遗产这块“金字招牌”。 当前,在我国经济开发与世界遗产保护矛盾日渐尖锐,究其原因,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重小我、轻大局的申遗心态和模式是罪魁祸首。而条块分割,体制不顺,成为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的掣肘。 据了解,我国世界遗产主要的权力根据属地管理原则都下放到地方政府,但地方政府管理往往从地方利益考虑得较多,加上国家拨款较少,许多世界遗产地需要自筹自支,在一些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的世界遗产地极度缺钱,只好最大限度地发展“门票经济”,一方面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地方官员的政绩也在短期内能见到成效。 而各地政府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不力,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相关法规缺位。如何抵制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的“门票诱惑”?如何摆脱为了短期内能带来经济的显著增长而过度开发?目前,我国仍没有一个具体的法规或条例加以规范。 我们期待,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荔波县,能够抵挡住如潮游客带来的可观收入预期的诱惑,而不使“合理开发、切实保护”的方案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