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之殇凸显民间文物保护之失
    2007-12-24    本报记者:沈汝发    来源:经济参考报

  破碎的瓷片、散落的陶品、坍塌的窑壁……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福建省闽清县宋元古窑文化遗址,在被中央电视台“曝光”后声名大振,同时引来了不少人的疯狂盗挖。由于缺乏保护,这一罕见规模的文化遗址可能面临灭绝的危险。
  专家认为,宋元古窑的命运是民间文物的一个缩影,凸显了民间文物保护的缺失,文化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应展开系统的保护。

央视“曝光”

  宋元古窑遗址位于福建省闽清县,其中东桥镇义由村的窑址群落最多。“义由村”便是由“义窑村”演化而来,在当地方言中,“由”和“窑”发音基本相同。
  记者走在村中,随处可见破碎的瓷碗、瓷壶、酒杯……当地村民有一句俗语,“山上没有松树的地方都是窑址”。但这些有着漫长历史的文化古物便没有给村民带来实惠。
  村民们抱怨说,由于窑址太多,没有地方种地,脚还不小心时常被划伤。破碎的陶瓷碎片最大的用处是铺路,可以防滑。
  长期以来,义由村的村民过着平静的日子,对大规模的古窑文化遗址见怪不怪。今年9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的到来,改变了这个小山村的命运。
  中央电视台到福州采访,其中闽清县古窑址是其中的一站。《走进福州义窑之迷》的纪录片经央视播出后,不少盗挖者便闻风而来。
  村民林斯德说,这些人带着镐头、锄头,满山乱窜,只要看见不长树或草木稀少的地方就挖,挖到完整的陶瓷就带走,挖破的就丢得到处都是。
  “在央视播出后,闽清的古窑知名度提高了许多,不少人前来参观,也有一些人动起了歪脑筋。”义由村村委会负责人林华说,“以前也有个别盗挖现象,但不像现在这样有组织,一些盗挖者还带着专业的探测工具和挖掘工具。”

野蛮盗挖

  记者一路上山,发现沿路的山上被挖了很多洞,散落着许多破碎的瓷片和用于生产陶瓷的匣钵。有些地方树木被破坏,有些地方被挖开后,掏出来的瓷器碎片一直堆积到路面,其中一片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窑址,大量残破的瓷片和匣钵倾斜而下,场面触目惊心。
  “这些都是刚刚盗挖不久的,原来古窑址保存一直比较完整,现在受到很大的破坏。”林华说。
  2004年,义由村新发现一座保存完整的龙窑,被专家视为全国罕见。但记者近日探访,发现这座窑址也已被破坏,尽管窑炉的券顶还在,但里面原来码的整整齐齐的匣钵已经被掏空,窑壁已经坍塌了4米左右,没有匣钵的支撑,这座保存了数百年的古窑的剩余部分也将会坍塌。
  除了盗挖,非法收购古陶瓷也加剧了古窑址的破坏。当地村民以种植柑橘为主业,但效益并不好。村民说,今年柑橘只有几毛钱一斤,而古陶瓷的价格则要高的多。
  在记者寻访古窑址的路上,一位年轻人主动上前搭讪要不要买古陶瓷。记者看到,他家门口堆放着一些比较粗糙的陶瓷,桌子上放着一些保存比较完整的瓷碗、酒杯等,大约有20多件。在看到记者不满意后,他又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几个精美的雕花瓷碗。
  这位年轻人开的价钱是:没有花纹和字的瓷器几十元,有花纹和字的一两百元,狗、狮子等工艺陶瓷比较值钱,一个花瓶几千元。
  这位年轻人说,村里许多人家都有卖。他还热情的带记者到村里其他人家选购。
  义由村文化协管员林掀说,本地人不多,来收购的主要是东北人,星期六、星期日来的人多。

罕见的古窑

  闽清县素有“瓷都”之称,最早发现的古陶片可追溯到商周时期。1985年,我国著名的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到闽清考察,根据古窑遗址的陶瓷烧烤工艺、胎、釉、文饰等将其定为南宋至元代时期。
  闽清县博物馆馆长林跃先说,闽清古窑的规模非常大,仅东桥镇的义窑、青窑、大安、安仁溪一带就有20多座山头有古窑,长达10公里左右,共有100多处古窑遗址。从闽江边一直纵深到闽清县东桥镇,两边山头陆陆续续都有窑址堆积。
  “在宋元时期这样大规模的窑址非常罕见。”林跃先说。厦门大学考古专家叶文程教授考察后认为,闽清县的青白瓷窑窑址就分布范围和文化堆积而言是福建省烧造青白瓷的瓷窑中规模最大的一处。
  闽清古窑窑炉独具特色,像龙一样,顺着山体往上延伸,故名“龙窑”,2004年,闽清发现一座长达104米的龙窑和一座保存基本完整的龙窑,填补了福建省古陶窑完整性的空白。
  另外,闽清古窑类型丰富,有青瓷、青白瓷、酱釉等;器型种类非常多,有碗、盘、碟、壶等日用瓷,也有狗、猪、狮等工艺瓷;文饰也非常多样,包括印画、刻画等。
  据专家介绍,闽清古陶瓷以外销为主,远销日本、东南亚一带。2006年福州连江县东洛岛发现元代沉船,出水的陶瓷经鉴定是闽清古窑的产品;日本近年来在宋元考古地层出土了许多瓷器碎片,类似于闽清古窑的产品;中国水下考古队近年来在南海海域进行水下考古发掘,相当一部分出水瓷器被专家认为可能产于闽清古窑。
  1991年,福建省将这一文化遗址定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缺失

  福建省博物院古陶瓷专家林忠干认为,闽清窑对研究福建青白瓷系的形成、发展以及与其他窑系的关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冯先铭研究员认为,闽清古窑是我国宋元时期一处青白瓷重要产地,其窑炉和产品有自己的特色。
  但古窑址保护面临着尴尬境地。林跃先说,闽清县博物馆负责全县文保工作,但只有两个人,所有费用一年只有两万元。一方面,古窑遗址覆盖范围广而且在户外,保护工作困难大,另一方面村民保护文物意识不强。以前公路没通,破坏比较少,保存着比较原始的状态,交通发达后,对窑址的威胁越来越大。
  “受近年来兴起的收藏热的影响,古窑址保护工作形势很严峻。当地村民受利益驱使,加上文物贩子的盗挖和收购,如果不加以保护,后果不堪设想。”林跃先说。
  闽清县科技文体局副局长吴贤贞表示,闽清古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期来,一些文物贩子蠢蠢欲动,县里陆续接到一些举报,个别村民也有盗挖、盗卖行为。
  吴贤贞说,根据《文物保护法》和《福建省文物保护条例》,盗挖、盗卖文物都是违法行为。目前,闽清县已成立了巡逻队加强打击力度,同时还将通过发放材料、召开村民会议加强文物保护宣传。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甘满堂认为,闽清古窑的命运是民间文物的一个缩影,民间文物普遍缺乏完整的保护机制,文化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应进行系统的保护。群众应提高保护意识,自觉保护文化遗址;政府应加大经费、人力投入加强保护,同时对破坏文化遗址行为严格查处。此外,专家应展开摸底调查,制定完整的保护和研究方案。

  相关稿件
· 第三次文物普查启动 摸清文物大国真实家底 2007-07-17
· “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工程进入收尾阶段 2007-07-13
· 文物专家:南海古沉船不少于2000艘 2007-06-13
· 滕王阁:45件失散文物将展出 2007-04-27
· 45件滕王阁相关文物日前在江西展出 200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