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年来,在“惨不忍睹”的烧伤世界里,牛希华和她的群体,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本报资料照片) | 中原的夏日,酷暑笼罩大地,热浪滚滚。 突然,巨大的爆炸声响起,刹那间迸发出刺眼的火花,郑州一化工厂PCV树脂车间11名工人陷入熊熊燃烧的火海…… 大火被扑灭后,11名被抢救出来的工人,被大火烧得几乎体无完肤,全身焦黑犹如木炭。无情的大火把工人们的生命推到了死亡的边缘。 谁来领衔这一“群伤”的医疗救治?是否需要把烧伤重病人分流到北京、上海的医院,采用什么交通工具运送,在场的省市领导把目光投给了她——牛希华。 风驰电掣般赶来现场的牛希华,此刻正在察看伤情。一位重伤患者烧伤面积95%,三度烧伤达90%,并伴有重度呼吸道烧伤。烧伤患者中,也都有严重复合爆震伤和吸入性中毒损伤。经会诊,烧伤面积大、烧伤程度之罕见,令人震惊。 被誉为烧伤领衔“一把刀”的牛希华,迅速组织烧伤科人员在抢救的“黄金时段”展开了液体复苏、气管切开、焦痂减压、手术植皮等“流水式”手术救治。患者的病情很快稳定,安全度过休克期感染期,避免了脓毒症的发生。在惨状中硬是救活了全部烧伤患者的生命。 这,只是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主任牛希华31年烧伤救治生涯中的一次出场镜头。31年来,在“惨不忍睹”的烧伤世界里,牛希华和她的群体,捧出一颗比手术更神圣的爱心,修复、弥合受难者生理和心理上的伤痕,让一尊尊“焦头烂额”、“皮开肉绽”的身躯,重新演绎出一幕幕人生的喜剧。 牛希华还带出了一个出色的群体。她带领的烧伤科,床位规模及年收治病人量均居国内前列,总治愈率达98.2%,烧伤医疗技术水平跨入国内先进行列。
挽回那1200多患者的生命,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医疗成果
国际文献资料显示,世界范围内的烧伤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在人类死亡原因中,烧伤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患,位居第三。
河南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地处中原,交通发达,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烧伤患者投奔河南烧伤网络诊治中心——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主任牛希华凭着几十年在这个领域的拼搏与历练,在无影灯下,操握手术刀,让一个个四肢疤痕、满目疮痍、挛缩畸形的患者重新站立起来,为一个个损毁的生命带来了希望,为那些绝望的患者寻找回了失去的精神家园。 这是一场“鬼门关”前与阎罗争夺英雄生命的战斗。 1999年4月10日晚,登封市公安局一位副局长在处理特大劫持人质案件中,与两名穷凶极恶、丧心病狂的歹徒周旋,被火药爆炸炸成重伤。伤者神志恍惚,烦躁,面部及双手严重烧伤,双唇水肿外翻,双眼不能睁开,右耳也在不断往外渗血。
英雄生命告急! 牛希华同郑州大学教授会诊后,专家组决定由牛希华主刀手术治疗。登封至郑州的路途中,为了避免伤者脑部受到震荡,救护车保持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行进。牛希华细心守护并时刻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凌晨4时,病人进入医院手术室,牛希华对病人烧伤部位开展清创手术,清除身上的碎铁片,缝合多处裂伤,使病人烧伤创面得以愈合,让英雄身体康复了。 内黄县发生特大火焰烧伤事件,100多人受伤,10名特重烧伤患者转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治疗,经过牛希华几天几夜的抢救,这批病人转危为安。2005年7月22日凌晨,商丘液化气爆炸,两名烧伤在90%以上的特重病人转入了牛希华的病区;7月24日许昌一水泥厂失火工人烧成重伤;7月26日荥阳锅炉爆炸造成四名工人特重烧伤;8月3日3名游客在山东氢气球爆炸中烧伤……面对一批一批危重病人的告急,每一次,牛希华总是冲在抢救第一线,为病人做大面积切痂植皮手术,进行气管切开置管术、深静脉置管术、四肢切开减压术……挽救了他们的生命。 多年来,牛希华在临床第一线拼搏厮打,练出了一身硬功夫。抢救烧伤危重病人,对她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病人需要就是命令。夜晚从睡梦中爬起、吃饭时放下碗筷,为抢救病人争分夺秒,这些对她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多年来,她和她的烧伤科除服务于郑州地区外,一直担负着全省烧伤诊治网络成员单位业务技术指导工作,并承担着省、市突发事件,成批及危重疑难病人的抢救工作,牛希华曾奔赴一线抢救濮阳52名烧伤病人,抢救郑煤集团瓦斯爆炸伤32人,抢救平煤集团瓦斯爆炸伤100余人,抢救鄢陵烟花爆炸伤17人…… 记者采访看到了许多大面积深度烧伤、电烧伤、化学烧伤等多种严重烧伤患者,在牛希华带领的烧伤科,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河南南阳的一位患者,意外的电烧伤损害了皮肤及皮下组织,严重地波及肌肉、骨骼以至内脏,且需要截肢。有人断言他要向死神报到。面对这个四度烧伤、肌肉大面积坏死的患者,牛希华沉着冷静,娴熟地切开气管,用呼吸机代呼吸,以金属板补颅,使这个病人不仅虎口复活,还保全了肢体。一位农民车祸骨折、后背及上肢大片的皮肤撕脱、创面严重感染合并脓毒症,患者高烧不退,生命垂危。辗转了几家医院,终因治疗难度太大而来躺在牛希华的烧伤病区。无影灯下,牛希华给他清除粉碎性骨折碎片,切除皮下大片的脓液、感染组织,展开植皮,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手术成功了!病人妻子眼含热泪下跪感谢牛主任给了她丈夫第二次生命。 在临床实践中,她擅长于烧伤畸形的防治,以整形外科的方法治疗烧伤瘢痕畸形,力求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功能与外貌。一位硫酸烧伤病人,面部毁容,经牛希华精心手术后,恢复了从前的容光。汝州市一位17岁女青年,被无情的火魔烧毁了面部和肢体,深度烧伤面积30%,在当地治疗20多天,花费已达数千元。家人又东借西凑了一些钱,去北京投奔求医。不料被押金两万元的“门槛”拒之门外。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牛希华对她面部采用大张皮移植手术,避免疤痕挛缩影响外观,手术一次成功,创面甲级愈合,仅花费2500元。 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病房,你会看到来自天南地北的烧伤患者,他们最真诚的渴望就是能让牛希华和她带领的医生,为自己的伤痛做最理想的治疗。就这样,牛希华和她的烧伤科每年的门诊量达30000多人,年收治住院病人在1200多人次以上。 有一年夏天,炎热异常,在短短十余天时间里,牛希华接连收治了29名特重烧伤病危患者。透过隔着走廊的玻璃,记者看到一位身上缠着纱布的患者正躺在病榻上接受创面远红外辐射治疗。在炎热的夏季,由于烧伤病人治疗的特殊需要,病床上架着装有16个60瓦灯泡的烤架,夏日还罩着被单,裹起散发着热臭的躯体。牛希华钻进烤架里给病人作检查,几分钟就是一身大汗。如果是危重病人,她往往要一站几个小时,衣帽、口罩全被汗水湿透,浑身像洗了个“桑拿”。
牛希华就是这样,常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每年要做大量的手术。她耐得寂寞,不慕奢华,鄙视虚名。她人生中最大的医疗“成果”,就是一例例经过她精心救治的患者。
创造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凝聚着她医本仁术的追求
在“中美烧伤、创伤学术会议”,“亚太烧伤外科学术会议”等学术会议上,来自世界各地和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烧伤专家学者代表,正在进行学术交流。
牛希华走上主席台做的《64例烧伤脓毒症的分析》论文报告引来雷鸣般的掌声。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孙永华称赞牛希华的论文开创了我国防治烧伤脓毒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这一研究成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参加会议的代表称赞,牛希华的研究成果,是防治尿毒症的曙光,受到了与会专家代表的广泛注目。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光有热情不是好大夫,还要具有过硬的医疗技术。几十年来,牛希华将烧伤救治中的重大难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怎样改进治疗方法,提高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愈水平;怎样降低伤残率,提高其治愈后的生存质量……面对这些,她勇敢当挑战者。 她在当医生的日子里,要管几十张病床,参加手术、换药、书写病历和处理杂事,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工作没完成好,她绝不会离开病房。为患者解除痛苦的使命感,更强烈激发着她科研攻关的毅力。她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是在研究中度过的。 牛希华与烧伤界的泰斗孙永华教授以及柴家科、黄跃生、陈玉林教授等一批专家感情甚笃,经常书信往来,磋商学术课题,使自己的专业技术向更高的境界攀登。她刻苦钻研、奋力拼搏、慧笔勤耕,出版了《特殊原因和特殊部位烧伤治疗与整形》一书,集中了全国名家的经验,也凝结了她多年的心血,为我国烧伤整形专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 牛希华常想,如果你只是救活烧伤病人,他却成了残废人——这样活下来的人越多,留下的后遗症就越多,给家庭给社会造成的“包袱”就越大!如何让烧伤致残的非正常人,最大限度地恢复成为正常人,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多年的临床科研实践中,牛希华以整形和美容的观点应用于烧伤早期治疗,将整形的观点贯穿烧伤治疗过程,对各种原因烧伤所致的手部、骨关节深度烧伤早期修复,最大限度恢复功能和保持良好的外观,使烧伤治疗引入了新概念,初步形成集生命救治、创面修复、功能恢复、容貌改善为一体的治疗策略,使晚期畸形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发生程度也明显减轻。这一成果不仅仅限于如何治好患者的伤痛,保住生命就完了,而且也使患者恢复体能,生活自理,成为了伤而不残、残而不废的社会一员,减轻了病人及社会负担。 记者走进烧伤康复病区看到,郑州的一位患者杨先生,正在一边听着舒缓的音乐,一边由专业康复护士为其做着手部功能锻炼。他激动地对记者说:我是因一场事故引发烧伤的,面积达到99%,其中三度烧伤达96%,牛主任利用先进的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悬浮床等设备对我进行抢救。如今我保住了生命。正在做手部功能锻炼的康复和面部皮肤抗瘢痕康复。现在杨先生不仅能吃能睡,而且活动自如,生活基本自理。更重要的是他精神饱满乐观,能充满信心地面对社会,走向社会。 烧伤病人创面愈合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瘢痕增生的畸形,这是一直困扰烧伤学界的一个难题,也是烧伤领域正在探索、研究防治的一个课题。牛希华在科研攻关中,提出的对治疗烧伤“坏死”则去除,“无创面为治愈”观念的更新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开展的新技术“眼睑化学烧伤全层缺损修复与再造的临床研究”、“相对低热致深度烧伤机理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异体胶原的提取成膜技术及临床应用”、“大面积深度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临床研究”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烧伤是对人体体表损伤最大、畸形发生率最高的一种外伤,尤其是特重度烧伤损伤部位多、晚期畸形严重、自身条件差,又无自体皮源,其形态修复与功能重建更是困难,在国内外均无成熟经验可借鉴,是烧伤救治中的重大难题之一,牛希华与同志们一起研究出的“自体皮肤细胞耕耘播种直接移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经国家级专家鉴定认为是世界首创。 感染是烧伤病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大量炎症介质又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主要因素,炎症介质参与了脓毒症反应过程。牛希华采用连续性血液滤过技术治疗烧伤脓毒症病人,在临床上成功地破解了这一重大医学难题。 近年来,牛希华在临床科研上获得了累累硕果。她攻关的一大批科研成果中,有的世界首创,有三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获郑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六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近年成功抢救一例大面积烧伤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填补了河南省烧伤治疗空白。共发表论文30多篇,参加撰写专著四部,主编的《实用烧伤治疗学》获河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并出席了国际图书展。
双肩搭就人梯,甘当学科传人
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有句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又脏又累妇产科。但比妇产科还要苦还要累的就数烧伤科了。 夏日,记者在牛希华的烧伤科病区采访,那些大面积烧伤感染的患者身上散发出来的恶臭气味,充满了紧闭着门窗的病房,还有那被火烧黑的患者的肢体和变形的面容,让人不忍目睹。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牛希华一待就是31年。牛希华的烧伤科每年的手术量,超过一个市级医院的手术量,有时一天竟同时进行十多台手术,比别的科室要忙累多少倍。而作为烧伤科的医生,不仅要做手术,还得整天呆在病房,在那十几个、几十个大灯泡的直射下,为病人清理创伤、换药、翻身…… 然而,就是这样,一些名牌医科大学的学生和一些医院出资进修的年轻医生都抢着来这里。 医院的领导说,他们是冲着烧伤学科的名气来的。他们说跟着牛主任能学到技术,这里是个施展才能的好地方。 今年50多岁的牛希华深感,烧伤科的“戏台子”搭好了,作为学科带头人,虽然自己拥有了成就,但自己老了,没有新一代的“角”登台唱戏不行,要后继有人呀。从此,她开始用自己的双肩搭就学科人梯。 近年来,牛希华放手让年轻医生大胆地走上手术台,她主动给他们当下手,铺单子、递器具、端盆子、缠纱布…… 牛希华与同志们一道潜心探索研究,在临床科研中培养新人。血压是诊断休克病人的重要指标,也是大面积烧伤病人休克期的监测指标之一。多少年来,由于患者大面积烧伤后,袖带血压监测肢体肿胀时测量结果不准确,患者的焦痂上更不易测出血压,直接关系到烧伤病人休克期的安全监测。科室副主任田社民和牛希华等采用有创动脉压监测,把套管针置入动脉血管内,用专用的管道、通过传感器与监护仪相连,动脉血流与管道相通,压力直接传向传感器,后者将压力信号转换后在监护仪上显示出血管搏动波形及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数值,克服了袖带测血压的不足,对烧伤病人休克期提出了“多指标监测”的观点,使血压作为严重烧伤病人休克期常规监测指标技术在我国率先进入了临床。 牛希华用积累的丰富经验,先后参加与指导了20多项课题的研究,在实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将科研转化为临床,在临床实践中培养新人敏锐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据统计,近几年来,烧伤科有六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和省内领先水平,获得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目前承担着省市级科研课题13项,每年在国际和国内相关专业学术杂志发表各类科研论文20多篇。他们在全国首创了“自体皮细胞移植手术”,并在全国推广。开展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防止烧伤脓毒症的研究等10多项技术攻关项目,在临床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已八次承办了中南六省、河南省等烧伤外科学术会议。 郑州市卫生局局长陈德宇介绍说,在郑州市卫生局的重视支持下,牛希华引领的一院烧伤科人才梯队建设可喜,这几年20多名医生到北京、上海、重庆、西安等全国著名的烧伤中心高起点研修专业,围绕严重烧伤等进行跨学科研究,把主攻方向定位在创面覆盖、烧伤感染、深度烧伤后早期功能康复难题上,提升了学科实力和地位。目前,一院烧伤科的副主任以上专家人数,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数量,位居郑州市卫生行业之首。一大批年轻医生已在国内烧伤领域崭露头角,挑起了科室建设的大梁。2005年在上海亚太烧伤会议上,一院烧伤科被授予“对中国烧伤事业做出特别贡献奖”奖章。 如今,一院传统的烧伤专科已显现出强科的魅力。烧伤科现已发展成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河南省重点学科。特重病区具有了设置齐全的重症监护(BICU),在国内烧伤专科是为数不多的几家。成功抢救90%以上烧伤病人半数治愈率达90%属国内先进水平。成批烧伤的救治、电烧伤和化学烧伤的治疗等,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河南省率先成立的烧伤功能锻炼室及皮肤康复治疗室,应用现代康复的各种技能尽最大努力改善病人外观与恢复功能,使许多曾经因传统方法无法修复而伤残的患者,他们在生活难以自理的困境中入院,在恢复了一定劳动能力的自信中重返社会,他们不再自卑或轻生,而是结婚生子建立了幸福家庭。 记者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采访,医务人员对牛希华甘为人梯的胸怀称不绝口。牛希华和她的烧伤科,以合理的人才梯次、雄厚的技术实力,成为河南省烧伤界的龙头——河南省烧伤网络诊治中心,指导全省烧伤治疗工作,并在全国占有了一席之地。
从医31个春秋的精神坐标,她无愧一本崇高医德的教科书
这是一个令人心悸的手术。这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医生。 一名艾滋病毒携带的烧伤病人住进了牛希华的病区。病人皮肤严重烧伤,身上不停渗出血清,高强的血液传染风险威胁着做手术的牛希华。科室医生想到艾滋病的危险性,忍不住劝她考虑一下自己,推掉这个手术算了,要学会保护好自己呀。 牛希华说,你们看他的眼里,在祈求我们救他的命呀!我是一个医生能拒绝手术吗?真的,他是把我们当神一样看待了。当一个垂危的病人在你面前说,救救我,求您救救我的时候,尽管他是一个艾滋病患者,我不能只顾自己,放弃病人的手术呀!。 牛希华毅然决定抢救这位艾滋病人。手术前,这位患者极度消沉、悲观,不配合治疗,牛希华主动耐心与他谈心交流,讲解伤情治疗方案,使他鼓起治疗疾病的信心和希望。手术中,牛希华不顾个人安危,为他做切痂植皮,修复了裸露的肢体,挽救出了病人的生命。 近年来,牛希华在烧伤领域里,担负着河南省烧伤外科学会主任委员、郑州市烧伤外科主任委员,当选为中共河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中共郑州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河南省优秀医务工作者。荣膺郑州市三八红旗手、郑州市首届十大杰出女性、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她享受到政府津贴,佩戴上了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牛希华摘取了河南省巾帼科技英才的桂冠。 牛希华出名啦,但对病人看得比这些头衔和荣誉重要。 牛希华每天查房时,她都要亲自查看病人的伤口,俯下身来细致观察体肤,闻伤处的气味,用认真的辨别来体恤病人的伤情和痛苦,从中发现细微变化并加以分析及时处理。 牛希华常说,农民到城市看病,他们即使将全部积蓄和卖牲口的钱都带来也常常不够。在治疗中,她始终坚持能用便宜药治好的病决不用贵药,能节省的费用尽量节省。慕名而来的患者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常常送礼品、塞红包,她都一律谢绝,如果当时僵持不下,她就先交给科室的同志保管,患者出院时再还给他们。牛希华经常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百姓来医院看病本身就困难,再收他们的东西于心何忍? 今年55岁的牛希华,1976年大学毕业后分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工作。初到烧伤科,目睹病房里躺着一个个残肢断臂、肢体粘连、焦头烂额、创面散发着腥臊恶臭且又赤身裸体的烧伤病员时,一同分配来的几个大学生一下子惊呆了。没几天,几个分来的大学生一报到就要求调走了。但她却下定决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还烧伤病人一个自然美。这样,她成了郑州市第一个分到烧伤科的女大学生。并在烧伤科一干就是31年。 31年来,牛希华就是这样坚守在人民医生的平凡岗位上,从来没有节假日,从来不分昼夜,多数时间不能照点吃饭。她肩负着神圣使命,亲自治疗或指导抢救过数千例、上百批危重烧伤患者,遍及全国数十个城市或地区,有时抢救一例特重度烧伤患者,就要掉几斤肉,十分疲劳。但牛希华看到把病人从死神手下夺回来,病人并依然骄傲而健康地活着,她的那份欣喜,又化为无形的力量,她又以饱满的热情忘我工作,无私无畏地将自己的满腔热血献给了烧伤病人。 牛希华是一位不知疲倦的人,大家称她为“工作狂”,她说:“因为经常有做不完的手术,不工作有空虚感,所以早出晚归,废寝忘食已成了我的习惯和乐趣。”有一次科室来了一批病人,工作量很大,天气又热,从没有过病的她,这次终于累倒了,发起高烧。为了不影响工作,她一边打点滴,一边指导管床大夫抢救病人。成功完成了这次成批病人的救治任务。 牛希华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事业,说起她的家事,牛希华眼中流泪了。 1996年10月,牛希华的儿子患肠套叠住院手术。望着昏迷不醒的儿子,牛希华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愧疚和伤痛,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扑愣愣地掉了下来:儿子三次因肠梗阻做手术,她都是在给烧伤病人做手术,她连一天假都没请,只有抽空到病房看儿子一眼,其他全部托给科室的医护人员了。 看着儿子,牛希华哭泣不止。她爱人当初在北京当兵,自己带孩子上班,因为手术排得满,孩子放学后到科室,谁看见谁给买点饭吃,大家都说,他的孩子像个没娘的孩子一样。儿子从小几乎是在烧伤科由医生、护士给轮换带大的。儿子上大学报考志愿时对她说,妈妈我坚决不学医,不能像你一样不顾家。有一年,牛希华的母亲在南阳不慎骨折,由于思女心切,三次催她回家。当她风尘仆仆刚到老人身边,开封突发了油库爆炸事件,大批人员烧伤,牛希华随即又赶回到了医院,投入到抢救病人的手术中。她多次想让80多岁的母亲来郑州住住,但老人却说,你一到病房就忘了家,我去了一个人在家又没人说话,你忙工作吧,我还是在老家好。 做了这么多,牛希华却说:“我是个医生,我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真诚地希望,人为的灾害不发生或少发生,有那么一天,我们从事的这个行当无病人可看,我们失业那该多好啊。”牛希华在记者采访结束时期盼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