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收藏风险暗涌 入市需谨慎
    2007-04-04    本报记者:黄歆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国内一游客斥资5000欧元在巴黎机场购买陈年白兰地,到一清乾隆盘口瓶拍出5280万元的天价,中国富裕阶层的消费实力刺激了人们对“收藏盛世”的期待,但业内人士强调,这一新兴市场“风险暗涌”,入市务必谨慎。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荆治中指出,国内金融证券业的平均投资回报率是15%,房地产业是21%,而艺术品收藏投资的回报率却在30%以上。然而,由于收藏品投资大,动辄数万元,有时甚至是天价;交易速度却相对慢,资金流动性低,所以赚钱的大都是庄家、大户。
  文物专家、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杜耀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国民经济逐步上升,老百姓日趋富裕,国内的收藏市场形势不错。但是,大部分投资者目前尚未意识到的一个巨大风险主要来自艺术品评估机构的不完善。”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多业内人士对冒牌评估师的案例保持缄默,但却都强调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评估师资质难以保证,拍卖公司的鉴定师不是独立的第三方。
  杜耀西说:“国内最权威的文物艺术品鉴定机构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他们主要是面向国家收藏的文物进行鉴定。但一方面不可能所有的收藏品都送来北京鉴定,另一方面中国文物界历来的传统是让有经验的老者对民间传世文物进行鉴定,有时文物专家也很难作出公正的判断。”
  相对于成熟的市场,中国目前的艺术品鉴定主要是传统的言传身教加经验积累的产物。委托人、拍卖人、竞买人对于拍品的鉴定一般以民间鉴定为主,因鉴别方式和流派不同,文物鉴定经常变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对藏品的估价更是会迥然不同。
  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曾在进行文物大检查时透露,当地文物市场流通的所谓古董,有九成以上是赝品。这就对鉴定评估师的专业水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导致一批伪专家的欺世盗名。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指出,收藏行业至今没有专门的法律可依。由于文物保护法针对的是出土文物的管理,市场法律法规针对的是商品交易,而全国收藏业并无政府部门专管,整个收藏界的鉴定、评估和纳税长期处于法律真空地带。
  近年来,网上藏品交易开始在中国悄然兴起,除了古玩字画等传统软件以外,还有唱片、绝版T恤、可乐纪念品等新新藏品,对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藏品交易该如何规范正在成为又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
  杜耀西指出,改革开放后,年轻的新生代收藏爱好者涌现出来,而且受教育水平较高,这为收藏业的繁荣提供了难得的土壤。但是,当下最需要的还是“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念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他说:“我认为搞收藏应该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为主要目的,当然市场经济也不排斥投资。”
  相关稿件